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人文關懷—從「台灣媒體環保日」與「三好運動」談起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三)
我在無意之間,寫了〈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一文,最初只是想,我們出家人的信仰應該要淨化,發心要真誠,忍耐要加強。尤其,出家修道生活中,要有「為了佛教」的觀念,養成關懷信徒的習慣,要「嚴以責己,寬以待人」,要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要與人為善,要從善如流等,做一個稍微像樣的佛弟子。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野。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佛教青年學者,「因為佛法可以解決一些現代社會問題。」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提到,星雲大師常說「佛教需要青年,青年需要佛教」,期許青年學者除了專注研究,也長養對社會的人文關懷,「這是知識分子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以愛護佛教之心來研究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佛法要『給人懂』」理念寫作論文,讓更多人受益。 「今年論壇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楊凡煙分享,因為家庭信仰而與佛教有緣;此次發表「佛教解脫道當中的關係療癒─以《雜阿含經》為依據」,關注佛教與社會倫理實踐的關係,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從「人.....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提會雖在地理、文化、語言上有優勢,但弘法經驗較為欠缺。安貝卡帶領民眾大規模集體皈依,40年間,佛教徒增加了 612萬人,但這是為了提高印度低種姓的地位而採取的政治社會運動。星雲大師回歸佛陀對人間的深切關懷,實踐佛教文化的現代轉型和全球傳播,以豐富的弘法經驗,推動契理契機的佛教,將人間佛教回傳印度,落實本土化,是漢傳佛教當代圓熟後的現象。 邱教授認為「本土化」是宗教得以傳播的必由之路。而重視教育和性別平等,是印度佛教團體的本土特色。因此人間佛教在印度的本土化,要從文教弘法,普及知識著手。在實際運作上,要能說印度本土語言,用以溝通及翻譯大師作品,傳播人間佛教思想,招收信徒。還要習慣當地炎熱氣候及遲.....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受印度佛教問題,進而探究權變與善巧方便概念的儒佛異同。 在B場的研討中,台灣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系尤恵貞副教授發表《佛教經典詮釋的現代意義與生命教育義涵》,結合其從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經驗,從生命關懷的角度,探討佛教經典的現代詮釋與生命教育之間的關係。 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發表《從勝鬘經看佛教的社會思想理論》,以印度三世紀中期的大乘佛教經典《勝鬘經》為中心,通過對該經所包涵的豐富深刻的佛教社會思想理論的梳理和研究,探討了佛教傳統經典與人間佛教的互動關係,以及近現代人間佛教在推動佛教轉型過程中的「社會思想」、「社會理論」和「社會化」問題。 南京大學常紅星博士發表《人間佛教兩性平等思想研究.....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因此旨在抵達「從三好、四給到五和理想」,實現「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 她強調,人間佛教應積極關懷人間社會事務,包括文化、教育、環保,乃至政治方面,推動社會的淨化。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從一則富有哲理的故事展開,生動展現了佛教哲理的深切思考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社會關懷,人間佛教的社會理念即為佛陀本懷的社會關切。 作為宗教學與社會學的交叉學科,宗教社會學不僅是古典社會學的重要領域,在當代中國也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透過對中國佛教及其信仰方式變遷的考察,以此為線索,重新檢視佛教思想變遷、社會.....
文學視域下星雲大師的文化鄉愁與民族關懷
文化鄉愁與民族關懷是星雲大師「人間文學」寫作中十分顯要的兩條思想脈絡,二者共同演繹著大師難以割捨的中華情。現以《貧僧有話要說和《慈悲思路·兩岸出路台灣選舉系列評論》為例,細緻、深入、系統全面地考察文學視域下大師文化鄉愁與民族關懷的豐富意·原鄉記憶、赤子眷戀、文化認同、傳統弘揚,是大師文化鄉愁文學書寫的四個維度;慈悲看台灣智慧觀兩岸,乃大師民族關懷文學星现的兩個層面。文章創造性地提出「人間文學」這一概念,並釋解其涵、特質,強「人間文學」植根於人間佛教,給人智慧、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此外,對大師以文弘法的傳教理念以解讀,明確其為佛教文學立的全新典範,進而肯定大師在佛教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疫情下人間佛教對生命的多維觀照—以佛光山為中心
作為佛教自近代以來的一種主流發展趨勢,人間佛教蘊含有豐富的生命關懷思想。新冠疫情期間,許多人由於身心受限,被種種生命問題所圍困。面對這一境況,佛光山身為人間佛教的道場代表,通過對不同層次生命的多維觀照,不僅為當前蒙受苦難的生命提供了解決和療癒的方法,對於後疫情時代人們可能遭遇的現實矛盾和心靈困境也有所啟示。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新時代的新倫理——星雲大師的「十要十不要」
人間佛教的主旨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如何契理契機,攝受大眾,將佛法的正知正見傳達到社會人群之中,使他們在品質層面有所提升,心靈層面有所淨化,日常行事有所遵守,生活倫理有所敬畏,這成為當代宗教家思考的焦點問題。星雲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一書,延續了以往佛教人間性的主題,以及平和親切的敘事風格,用最簡潔通俗的文字,表達著對當代社會倫理走向的人文關懷。大師在書中列出許多欄目來闡述人間佛教的主張,第三十說為「我訂定佛教新戒條」,集中闡述對戒律現代化的思考,「十要十不要」的新戒條,是大師「護教安眾」的創新。這樣的「新戒條」打破了僧信界限,融合了世俗倫理與出世戒法,人人都能守法持戒,世界就會消除人我區別,以同理心來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使命,這就是「佛光新戒條」的普世意義,這就是佛陀一代時教為未來人類帶來的一道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