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需要自己的戒律規範——星雲大師〈我訂定佛教新戒條〉讀後
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已經為其所制戒律預留了在地化適應的彈性,可以根據不同時地環境加以開遮。佛制戒律傳入中土以後,從「五部律」的並用到《四分律》的獨重,再從道安所制《僧尼規範》到百丈所制《叢林清規》,中土佛教已經根據具體時地環境做了選擇與創制。人間佛教是適應公民社會展開的佛教形態,需要根據佛制戒律的基本精神創制屬於自己的戒律規範,方可適應社會形態與佛教形態的雙重轉變。星雲大師創制的人間佛教戒律規範,應可成為人間佛教戒律規範創制的法則。其普遍性、簡略性以及不侵犯自由、相互尊重、多元包容、平實親切是星雲大師創制人間佛教戒律規範給出的有益啟示。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三大語系與中觀、瑜伽、如來藏三大大乘系統,具備全新判教思想的大師,採取開放方式整合知識、思想和信仰,建立佛教的典範。 程恭讓詮釋「現代化」的意義,指出19至21世紀後的鄉鎮城市化、社會組織化、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他相信大師「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找到佛教生存發展之路,運用歌唱、戲劇、影片等現代技術的弘法方式,以及文學藝文化傳播佛教,透過文化教育重新建構,佛光系統是世界轉型最成功的例子。 他進一步指出,大師的貢獻就是「推進佛教國際版圖的大幅拓展」,在全球五大洲展現規模化、系統化的人間佛教已經超越佛陀時代。 實踐人間佛教 僧信二眾弘法行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
國際佛教學術會議 專題討論當代人間佛教
紹佛光山後,指出當代弘法,除了透過社會參與、慈善、文化交流與價值融和等不同渠道弘揚佛教外,更應推動佛教本土化。對於文化適應與進一步交流,妙光法師也提出了努力方向,例如:把本土社會視如己家、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意志、舉行開放及正面的對談等。而佛光山為了迎向未來,也在思考下一代因為思維與信仰模式改變,會面臨的種種挑戰。 覺謙法師分享了與沃佛‧勞瑞爾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Janet Mclellan 教授共同研究的成果,並介紹研究內容為佛光山在大多倫多地區本土化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面向。他強調,「華裔信徒」並非單一身份,而是包括種族、文化的多元因素。各族群的特質也表現出.....
首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於宜興大覺寺舉行
,而非針對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眾生。由此可見,佛陀所說的,都是人間佛教。另外,大師也提出人間佛教對佛法義理的新解:1)三皈就是民主:皈依自性佛,若是人人都願意承認自己是佛,就是民主的體現。2)五戒就是自由:戒的精神在於「不侵犯」他人,而不是束縛,只要能秉持這樣的精神,管理自己的身口意,人人都能獲得自由;3)老病死生:有別於以往的消極看法,死是一個起點,就如房子壞了,要換新的,死了還會有生,生就會有未來、有希望,所以不必害怕死的到來;4)人人平等:佛光會的檀講師制度,讓僧信平等,共同荷擔弘法的大業;夫妻來到寺院掛單,不要強迫他們分開住宿,因為只要是合法的家庭生活,都是佛陀所允許的;人間佛教不是個.....
開創研究新契機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明、清代水陸畫展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三提醒確認;吃飯時還要殷勤奉茶勸菜、語出讚歎,並殷殷叮嚀做人處事之道,這樣的供養心意,可以讓受邀者受用無窮,影響力之大,只能用「不可思議」形容。 大師說,平時神鬼與人不同道,神鬼屬靈界,無物質形體,可自由穿牆入地、上天下海,卻無法和人界自由互動,只有在無遮大會上,才能讓法界眾生齊聚一堂,廣結善緣。 世上究竟有無鬼神?大師表示,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但不喜談靈異,然而在他78年的出家生活中,水陸法會的靈異感應多不勝數,也因而增強對佛教的信仰。「這不是危言聳聽」,大師說,在眾人齊聚研討會的當下,確實有許多看不見的靈界眾生在聽、在看。 主辦單位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說,這場會議名為「以法相會」,除了感謝寶.....
全國自由車公路賽 首次以佛館為起終點
如何讓心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