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美文化講壇系列 紐約佛光人共享佛法傳遞的喜悅
的假相,見證真理。星雲大師的教誨使他認識到推動女權平等的重要性,激勵他把佛法融入社會,推動文化、教育及慈善事業。他鼓勵每位佛光人肩負起服務社會的責任。 分享佛法給他們帶來的喜悅與改變時,妙凡法師強調「煩惱即菩提」,擁抱菩提之前,必須先學會擁抱煩惱。他認為,持之以恆的修行能使人達到「無我」的境界,實現無限的可能與希望。妙光法師則鼓勵大家珍惜生命中的「善知識」,這些正面影響的事物是修行路上的寶貴資源。 最後,監院有霖法師代表常住感謝與談者的慈悲分享,並勉勵大家從修「忍」開始,進一步精進戒、定、慧的修行。不論面對任何挑戰,應保持勇猛的心,勇敢直行,堅持在佛法的道路上前進,將智慧與慈悲融入生活。 休士.....
煩惱與佛教的聖化—對現代主義的反省
工業革命後,人類成功地以其理性所開發的技術控制了自然,而技術的秩序,取代人類長期以來所熟悉的自然秩序,人的生活節奏,原和自然節奏息息相關,但這種自然的節奏,現在已為人所發明的機械所調節,自然的節奏不再被尊重。問題是現代人以技術、機械取代自然秩序,對自然及人自身都造成混亂。現代人對價值觀的冷淡是個普遍的現象,我們很難相信現代人是沒有價值觀,因此更確切地說,應是現代人價值觀的「顛倒」。 不少學者,為人類的未來擔憂,以為人類的將來希望,唯有寄託於宗教。宗教在人類歷史中的記錄,並不一定是「佳績」,有時往往是壞的記錄,人類本身需要宗教,是目前宗教界共識,這種新宗教不但需要一份好的歷史記錄,而且須有開創性,並對世俗化的現代主義,既有針砭,又須有接著點。由此來理會,則不難看出,佛教確為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
末那識的雙重主體性意義 —兼論星雲大師的主體性理論
在《成唯識論》的思想體系中,末那識思量阿賴耶識,建構起包括緣阿賴耶識的自內我、作為意根的感官我、思量為性相的意向我、我見相應的煩惱我等多層次自我主體,與現代語境中的主體性基本方面對應。建構的同時也是對自我主體的解構,這反映出末那識功能的兩個方面,以及唯識學在主體性問題上的複雜態度。在唯識傳統基礎上,星雲大師從禪宗心法、人間佛教實踐出發,對末那識及主體性理論作出了創新詮釋,闡發出業力統攝下的道德我、統一他我的實踐我等自我主體意涵。本文基於對《成唯識論》的考察,整理出《成唯識論》關於末那識在主體性上的理論架構,歸納唯識學對自我主體的雙面傾向,並嘗試對星雲大師的理論貢獻進行探究,分析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人格與實踐哲學。
覺悟幸福之道
〈十種幸福之道〉是星雲大師藉由《妙慧童女經》妙慧的提問與佛陀的開示,為安頓世人身心煩惱、希求幸福而特別詮解的一部人生修行寶典。以深入淺出的解讀,揭示了佛陀所說之奧義,在古典與今用之間,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人生的橋梁。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佛陀證悟的宇宙真理是「苦、集、滅、道」,由苦、集、滅、道而展開廣大無邊的佛法。然而這只是佛陀就真理的本體而設定的義理層次,經過了世間的實踐,就發展成為「四弘誓願」: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 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