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首場開講 近600人齊聚佛光山法寶堂
中融合唐代名家風格,孕育出沿用至今的「宋體字」。 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 針對妙凡法師提問佛館展出「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的緣起,如常法師回顧,2016年佛光山藏經樓落成,星雲大師為山門題名「慈悲門、般若門、菩提門」,寓意入佛道以慈悲為始,閱藏啟智慧、發菩提心。 2017至2018年間,長老慈惠法師有意籌辦藏經版本展覽與講座,如常法師遂向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曾淑賢借展經典寫本。雖歷經諸多挑戰,最終圓滿呈現,並衍生出學術講座、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談到金陵刻經處的歷史與國際影響,如常法師介紹,該處由楊仁山於1866年創立,珍藏12萬5千餘片經版,他一生刊刻經典211種、1155卷,流通佛典.....
佛光山長老口述史 見證星雲大師70載弘法足跡
》,在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帶領下,採訪團隊先以佛光山開山長老為主要採訪對象,經邀請獲得慈惠法師、慈容法師、心定和尚、蕭碧霞師姑等四位長老的同意,開啟為期2-3年口述歷史計畫。同時,也得到慈莊法師慈悲應允,並榮幸邀請到依空法師一同參與此計畫,採訪撰寫慈莊法師。 除了採訪長老,採訪團隊亦走訪長老的家鄉、學佛的發源地宜蘭,尋訪大師當年帶著青年歌詠隊、弘法隊走過的足跡,同時積極查找文獻,建立口述歷史資料庫,以最嚴謹的態度,還原歷史的軌跡,完整建構大師的弘法史。 2023年11月20日,首度發行出版《心定和尚訪談錄:行佛——以師心為己心》、《蕭碧霞師姑訪談錄:跨世紀的追隨——我生命裡的良師》。從書.....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英文原文版 8月推出
《邂逅佛教》不僅深刻闡述佛教核心教義,更是一部將佛法義理融入現代生活的思想與實踐指南。教授以充滿智慧與慈悲的文字,引領我們將恐懼轉化為安然。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英文原文版 8月推出 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編輯出版,今年8月推出英文原文版,明年再版中文譯本,期待能與中文讀者共享這份珍貴的智慧。 蘭卡斯特教授新著《邂逅佛教》 啟發人生智慧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人們該如何應對生老病死的生命課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教授(Dr. Lewis R. La.....
A Discussion on "Faith"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s Exemplified by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ositive Forecasts for Life"
《人生卜事》是星雲大師依生命經驗口述的108則法語,希望佛法能在人有困境時,乃至日常生活中,做心靈上的指南。《人生卜事》的設計與用法看起來像算命,違背表面上的佛教教義:但是所謂的「卜事」不是占卜,而是透過對因果的釐清、身口意的淨化來改變人的命運。此設計受大眾的喜愛,展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信仰觀。星雲大師針對當代迷信的引導,對比佛陀時代吠陀的祭祀儀式之教義,有多方面的相似之處,能看出星雲大師弘法的善巧方便。另外,本文旨在探討《人生卜事》如何引導人的正確信仰:從充滿迷信、恐懼,及個人慾望的信仰,到慈悲、智慧、利益眾生的菩薩道。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教的關係時,張教授特別強調了“情”的本體論地位。他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出發,引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的觀點,指出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感性”,其核心在於對人類情感需求的回應。而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正是基於慈悲與智慧的核心理念,並將“情”的維度提升至終極關懷的高度。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佛教與生俱來的對“情”的重視。張教授認為,東方文化區別於西方理性主義傳統,它強調通過“情”來認識世界、關照生命,這一點在儒釋道各家思想中均有體現。星雲大師曾提出“有情有義”的人間佛教觀,這是對佛教精神內核的生動詮釋。而AI雖可精准複現語言和邏輯,卻無法真正理解和傳遞“情”的價值,因此,人間佛教.....
菩提心燈英文播客(BODHI LIGHT PODCAST)
臉書專頁 菩提心燈英文播客(BODHI LIGHT PODCAST) 主講人:妙光法師 聆聽佛陀的慈悲智慧 貼近人間行者的幽默教化 逾100則英語佛教故事 每周一聽故事學英文 聆聽播客 閱讀全文(中/英文)
傳統中醫VS.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為生活在人間的我們,規劃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藍圖,只要將它真正落實在人間,實現在人間,即可提昇人的素養,提高生活品質,共創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曾說:「人類的身體,不是用來綑縛心靈的;人類的身體,是用來幫助心靈,圓滿生命智慧的,是用來修行結善緣的。不幸的是:由於我們智慧不足,悲心不夠、不能認識自己。因此大部份人類的身體,反而變成了心靈的障礙,甚至奴役心靈,綑住心靈而不自知,則身苦心也苦。」 我們可以從傳統中醫和佛陀教化兩大學識的融和當中,透視身體與「心、神(靈)、氣」的互動關係,進而融和「身、心、神(靈)、氣」的合作,以提昇生命的境界。一個有慈悲心、有智慧、懂得對內修身養性、對外待人處世的人間菩薩,可以救自己、救社會、國家、世界。如果每一個人都樂意以慈悲、智慧對己待人,並開發「如來真我空性」,那麼當下就是極樂淨土。有病亦不為病所苦,即使身苦心也不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