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論壇 — 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
賓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所長暨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教授賢伉儷等二百多人。 慧得法師在論壇上為大家分享了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事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善巧方便智慧。他指出:大師一生注重細行,踐行三好四給,強調平等的菩薩精神,這一切都是大師善巧方便智慧和菩薩情懷的深澈彰顯。 溫金玉教授回顧了與星雲大師以及佛光山結緣的經歷,深為大師精進不懈、努力弘法的的精神所感動。其後溫教授又從佛教戒律中國化的角度,對菩薩行者在弘揚佛法過程中所應具有的善巧方便智慧與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作了深入闡述。 王雪梅教授從自己長期從事的彌勒信仰研究出發,指出彌勒菩薩信仰具有人間性、智慧性和善權性三大特徵。這些特徵與現代人間.....
探討「佛陀本懷」 四川大學舉辦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座談
只是初探,針對一些疑問與修行本質上的問題探討,通過開會的契機反思佛教與當代社會的問題,為當今大陸佛教提供一個可依循的參考。主辦單位妙凡法師總結表示,人間佛教以戒定慧為本體、以現代群眾所需為依歸(三好、四給、五和)。希望大家以愛護佛教的心深入研究,幫助佛法的弘傳。並鼓勵學者專家投稿《人間佛教學報.藝文》,讓好的思想流布人間,以深入淺出的佛理帶給眾生引導與學習。 圖說:段玉明所長從幾個面向說明佛教的改變。 人間社記者劉樂攝 圖說: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凡法師。 人間社記者劉樂攝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座談會10月28日首次於大陸四川大學科華苑賓館召開。本次座談會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
「人間佛教的生命書寫與家國關懷」 圓桌論壇登場
和影響。懂得感受和思維非常重要,宗教信仰必須連結生命及生活應用上。」也感謝陳劍鍠教授精心安排此次圓桌論壇。 鄺美雲期待論壇的討論把人間佛教的要義推至極致,令人感受到人間佛教的真善美,實踐大師教導的三好四給,帶給世人同體共生的美好生活。遠道而來參加討論的人間福報社長金蜀卿表示,從媒體的角度參與討論,肯定深入的探討會帶出美好的成果,讓社會民眾面對生活挑戰有可行的方法。論壇討論緊接開幕禮展開,第二天(4月17日)的討論將移師香港佛光道場舉行。 圖說: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美雲表示,在大師的領導和法師們推動下,香港協會發揮集體作的精神。 人間社記者黃慧莊、葉偉炳攝 圖說: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懷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星雲大師要大家直下承擔「我是佛」。這是基於人人皆具清淨、平等之本性,而人間佛教的「三好、四給、五和」是《法華經》正是菩薩道的現代實踐。 《法華經》說「成佛非難」,能夠落實行佛,不斷修持,成佛並非遙不可及。 宋滌姬高雄報導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6月1日在線上播出第四堂課「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由本書作者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講,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主持。永本法師結合傳統各家學說與人間佛教的實踐理念,說明「人.....
師父以「給」度我入門 ──我今發願以「四給」奉獻眾生
佛心企業 移地教學的自覺式管理文化
業的立明集團總裁劉招明賢伉儷,談「從商之道與人間佛教的共融」,分享夫妻共創事業經營之道。談到自身成功的經驗是秉持著做生意與做人一樣的道理,要有情有義對待客戶,並以廣結善緣的心胸與對手相同時時奉行佛光山四給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法則,才能使企業的經營,邁向開闊的目標。 最後,妙凡院長總結,從商之道也是為人處世,做生意不只是賺錢,更重要的是賺一份善緣與歡喜。從做生意到做朋友,商場間也要有情有義,因為慈悲沒有敵人,最後連競爭對手都變朋友。劉招明夫婦是佛心企業家的典範,也是人間佛教的管理學成功案例。 佛法談的本就是心的管理,只要能掌握自己的心,就能掌握好周圍的變化,並帶動改變.....
星雲大師「四給」理念的佛理詮釋——依本於《大智度論》的理解
本論文探討星雲大師所述「四給」的基本意義,及進行佛法深義的詮解。「四給」是人間佛教的重要修行德目。「給人信心」對人給予言語的讚美與鼓勵,增益其實踐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信心。「給人歡喜」憑藉佛法布施、真誠心意與微笑,散播歡喜。「給人希望」如佛菩薩所發弘大誓願以滿足世人希望,及透過鼓勵、關心以幫助他人建立人生希望。「給人方便」意謂在他人有需要時,適時提供便利與幫助。關於「四給」的佛法深義,依《大智度論》的相關義理予以深化詮釋。「給人信心」意謂自己樹立成佛的絕對信心與決心,引領他人建立成佛信心。「給人歡喜」是行菩薩道給與有情各種層次的安樂,今世與後世的安樂、解脫生死的涅槃安樂,及圓成佛果的究竟安樂。「給人希望」是效法佛菩薩發起弘大誓願,滿足有情的一切希望,也藉此完成自身的理想願望。「給人方便」旨在以佛陀的方便智為典範,廣學多聞,隨順有情的根性與喜好施與相應教導。論說「四給」的佛法精深蘊謂,以出世法引導入世行。
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
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與運動,是在既有的「佛行」(十八不共法)含攝了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菩薩行」,乃至將人間佛教極力推廣的「三好」、「四給」等佛教新運動視為「行佛」理念的外延與開展。為釐清星雲大師「行佛」的思想根據與推行目標,本文聚焦於其「行佛」、「行佛所行」的論述語境,探討三面向:一、考察「行佛」與佛經中「行佛行」、「行佛所行」的思想連繫,揭示星雲大師「行佛」主要看重「菩薩行」的「覺他」。二、考察星雲大師「行佛」理念是以「我是佛」的佛性思想為依據,須在「自覺」與「行佛」中印證「我是佛」。三、剖析星雲大師倡導「行佛」的現實因素及其對佛教徒、佛光會員的正向作用。要言之,星雲大師的「行佛」理念,根源於「我是佛」的佛性思想,內容則融和了直下承擔、用於生活的禪修精神與自覺覺他的菩薩願行,期許在現實生活中,修正部分佛教徒的修持盲點,提升佛教信仰層次,進而彰顯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積極形象與普濟性格。
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的貢獻
星雲大師對於倫理學的議題,有廣泛的涉及,把佛教倫理從傳統推向現代關注,形成系統性的觀點,構成其「人間佛教的新倫理觀」,由此而論,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有著重要的貢獻。
自覺式管理文化課程開學 打造管理學的最高管理心法
等心,不僅自己覺悟,也要帶領大家覺悟,他強調「覺」應該奠基在共生、共存、共好的基礎上,唯有自覺,才能在變遷流轉的時代中,隨緣不變、從容自處;唯有創造「自覺」的核心品牌,才能在心安理得中穩健前行。 三好四給 融入企業文化 此次開學典禮也邀請兩名學員代表分享自身經驗,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表示,去年在「人間佛教文化管理」的課程中,快速學習如何從佛教管理對應企業管理,從而明白佛門自覺式管理文化,其實正是心的管理,也是一種「正心」的過程,若能把自己的心管理成慈悲柔和、人我如一,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廣州科微軟體有限公司王國祥董事長則述及踐行悲智願行的心得,他分享自身是理工出身,凡事重邏輯,也以體制化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