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陀本懷與現代文明精神——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2018年12月到佛光山參加會議,得到星雲大師的新著《佛法真義》三大冊,而且有幸見到大師本人,真是喜出望外,令人興奮!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旗手,為弘法利生和佛教改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師以九二高齡撰寫此書,講述自己的修行經驗,以及對佛法、對人生的看法,字字句句發自肺腑,字裡行間表現的都是他對佛陀本懷的追求,對佛教命運的關切,對眾生的愛護和期望,真是慈悲心深,老婆心切。
典範重塑——從《畫說十大弟子》 談佛教生命教育的當代實踐
宗教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範疇之一,具有幫助人類克服心理與生活障礙,獲得內在安定、安心力量的生存功能(adaptive function);並藉共同信仰鞏固群體凝聚力,以發揮人類社群關係組織力的整合功能(integrative function);和滿足人類對終極意義之疑惑,及人生、宇宙、存在、道德等根本問題解答的認知功能(cognitivefunction)。此三大功能也意謂著滿足人類在生存、社群整合及生命終極關懷上的三大需求,不可說不重要。
從近現代佛教史看星雲大師的意義
我在思考星雲大師的貢獻時,是放在近代以來,中國人間佛教運動史,特別是太虛大師開始提倡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延長線上的角度,來看星雲大師領導的佛光山人間佛教。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星雲大師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
星雲大師對淨土思想的當代詮釋與具體實踐
星雲大師依循「現代化」的模式推動「人間佛教」,期望建設「人間淨土」,但並沒有因此否定傳統的淨土思想。星雲大師根據佛陀的聖言量,在弘法過程中運用現代化語言詮釋淨土思想:一是以現實人生遭遇的苦難、困境,反襯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二是揀擇現代人所熟悉的「環保」、「管理」的概念,譬喻阿彌陀佛施設淨土的誓願恩德。星雲大師更進一步以「極樂淨土」作為「人間淨土」的藍圖,提出在人間建設淨土的實踐原則,同時建構「佛光淨土」作為具體實踐。
以忍為力
中國是一個講究修身養性、崇尚人倫道德的民族,五千多年來,百家諸經無不推崇勤儉、忠義、守時、謙讓、孝順……為美德,多少古聖先賢更是以之為修養、為傳家寶。其中,更將「忍」視為人生最大的修養。在佛教,「忍辱」更是菩薩必須修行的德目之一。 我們反觀今日的社會,種種亂象的根源,多是不能「忍」。忍不下一口氣,而惡言刀槍相向;忍受不了他人春風得意,而嫉妒誣陷;不能忍受生活各項壓力,而放棄人生;不能忍窮忍苦,轉而投機取巧,欺瞞詐騙。可以說整日在「不能忍」當中汲汲營營,費盡心力,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塗。所以說,「忍」不但是人生一大修養,是修學菩薩道的德目,也是快樂過生活不可或缺的動力。
有法可依 首場觀音信仰論壇登場
禮拜、供養、持咒等修持已日益流行;隋代到宋代是普及期,有大量觀音類經典被譯傳,內在理論體系最終完善;到了元明清則是演變期,最大的特色便是女性觀音信仰成為主流;民國以來為轉型期,主要特點是觀音信仰與現實人生的結合更加密切,從被動的修行發展成主動型實踐,觀音文化也得到進一步弘揚。 實踐法門 觀音即是慈悲 最後,妙凡法師提問:觀音法門應如何實踐?慈悲心又該如何培養?心保和尚一語道破實踐的關鍵:「慈悲即是觀音。」他表示,只要心懷慈悲,人人都可以是千手千眼、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但心保和尚也提醒大眾,學佛者常常會犯一個小毛病,「就是用佛的標準來要求人」,往往造成了雙方的負擔與煩惱。 如果心中有慈悲,願意.....
佛法無邊,任重道遠
宗教是人類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歷史上一種既古老又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在社會和人生的各方面發揮著重大影響的客觀現實。但宗教是會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佛教既是宗教,當然也是如此。
活潑的禪心與流動的音符——禪與音樂的相似性
假如說,從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一瞬間便開始了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傳承,那麼,從某個原始人第一次僅僅為了高興而撥動弓弦的一瞬間開始,音樂,便也走上了與語言並行但各自獨立發展的道路。 中國民間過去曾有一句頗有禪意的老話:「人生識字糊塗始。」的確道出了部分真理。語言文字,作為世間文化和知識的載體,作為人類交往的工具和手段,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有著固有的局限性。釋迦說法四十九年,臨終時稱自己「未說一字」;《老子》「五千言」,第一句話也是:「道可道,非常道。」認為世上凡是可說的道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理,都不是真正、長久的道理。對人類語言的局限性以及對終極真理的非語言性的清醒認識,應該是東方古典哲學對人類認識史的一個重大貢獻。
從書法到佛法
書法是中國藝術領域中的最高境界,能「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是無聲的音樂,紙上的舞蹈,能用毛筆書寫漢字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做一名書法家是人生最大的成就。當有人問我是幹什麼的,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是搞書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