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重建贊同人間佛教理念的教團與寺院間的聯絡機制
日本佛教的宗派性很強,但他們之間也早就建立了各種溝通管道,在需要的時候合作共事。基督新教各教會、派會間的衝突也曾經很激烈,甚至互指對方為異端,釀成血腥事件。 但十九世紀以來,他們撇開分歧,轉向合作協進成為宗教現代化的又一趨勢,並創造了多種協進形式:如在傳教活動中合作,在開展青年工作和基督教教育中的合作。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在什麼地方呈現?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佛教教義裡,彼岸的神聖性一直深藏在人心之中,或許,任何宗教都把未知的未來寄託於「彼岸」,這是神聖性的表徵。神聖性的無限與「此岸」娑婆的有限,形成強烈對比。佛教教導眾生要去除貪瞋痴,以獲得煩惱解脫,不再六道輪迴。輪迴的盡頭是超越三界,能夠跳脫六道輪迴,就是世俗的最後階段,一步跨向神聖。這種力量對眾生而言是偉大的,也是所有佛教信眾所應趨向的終極道路。 所謂「人間性」,必然是以「人間」作為成佛的實踐場域,因在「人間」修道的種種過程,使得「人間」具有「神聖性」。佛陀作了示範,修行在人間,實踐菩薩道亦在人間,「人間佛教」並非一般所論缺乏「神聖性」。而且,「神聖性」亦非必定在「彼岸」的他方佛國淨土才具有;在「此岸」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不離人世間,回歸佛陀本懷,因而,亦然具有「神聖性」。
我看人間佛教
本文試從歷史的發展演變,說明人間佛教在當代的必然性。二十世紀以來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興起及以佛光山為中心的人間佛教弘揚繁盛,其實質就是漢傳佛教人間化在當代的復甦。自從譯經開始,印度佛教在中國就開始了在地化進程,這一進程是和中國文化相互衝突、相互融和的過程,而人間化是推動這一過程的核心動力。從華夏宗教發展歷史,無論禪宗、南宋朱熹、明王守仁等儒家心性說,無論佛教的漢化,還是三教合一說的盛行,乃至民間宗教的興起等,都難以迴避社會人生或人間塵世的因素。清末民初,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就是對治時弊的解藥。今天台灣人間佛教的發展本質上就是宋代禪佛教在當代的復甦,其核心內涵就是人間佛教。從佛光山四大宗旨的發展事業,總結得知佛光山人間佛教代表了近百年來最有意義的中國佛教復興潮流,也體現了未來中國佛教進一步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化的一個重要趨勢。
人間佛教與文學新變
民國以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經由太虛大師、趙樸老、巨贊法師等高僧大德的提出、倡議之後,尤其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將此理念、實踐傳播至全球五大洲,如今回傳大陸,「人間佛教」現已成為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佛教與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其教主佛陀不僅是宗教家、思想家,還是位文學家,有著運用富含文學性質的說法來領導教團的傳統,這個傳統又被後代佛教傳人所繼承和發揚,如星雲大師。星雲大師生弘揚人間佛教,著作等身的星雲大師,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文學理論及創作,並從中找出佛教的文學新變。
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向現代化社會邁進了一大步。與之相應,各種社會文化都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二是如何適應現實 的社會?──如果說,特定的傳統往往是特定意識形態現代化的「載體」(亦即具體的思想內容),那麼,特定的社會條件則常常是某種意識如何現代化的現實根據(亦即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及如何發展)。 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今日社會裡也面臨著一個是否要現代化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一般而言,當不會有人反對佛教的現代化,而對於佛教應該如何現 代化的問題,則可能會見仁見智、言人人殊。有鑑於此,本文擬就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問題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不妥欠當處,有俟大德、方家。
建設人間佛教的宗教家──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太虛自嘆人間佛教理想無法實現,是實行不足、統率無能,其實乃是方針雖訂定,理論細部卻尚未不及成之故。星雲說:「有人說,太虛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提倡者,我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若就佛光山龐大的弘法事業來看,此語亦或不妄。但如果就人間佛教理論發展的角度而言,星雲大師更是人間佛教理論的開展者。
導論:人間佛教社會學發凡
宗教社會學就是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各種宗教現象及其與社會的關係,其研究範圍應包括: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行為、宗教組織及其制度、宗教的社會功能、宗教與現代社會發展變遷之間的關係、當今宗教的發展趨勢以及中國宗教的特色,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宗教的變化和狀況。
星雲文教館的功能設置與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
變遷的信仰方式對應的是傳教方式的善巧方便,而永恆的信仰法則指向的是回歸佛陀的本懷。在回歸佛陀本懷的契理基礎上,利用種種方式契機地踐行人間佛教的發展道路。本文立足於政府宗教管理的制度空間、城鎮化進程中的都市流動人口信仰需求、網路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空間的轉變,以星雲文教館為個案,研究了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筆者指出,星雲文教館的啟用,在踐行人間佛教的道路上,通過「社區佛教」的形式,改變了上海都市社區的人文景觀,在全球化大都市社區之中為傳統文化、個體心靈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溝通,構築起了一個讓都市人群喜聞樂見的大眾化平台。這一平台的建設,或將成為未來都市人間佛教弘化發展的主流趨勢。
人間佛教的儀式變革
儀式作為宗教四要素之一,是宗教活動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就宗教的社會化表達而言,聖時、聖所與聖儀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神聖性的構建,其中,聖儀相比其他兩個因素更具有穩定性,因此被視為連繫信眾的根本。從儀式發展史來看,傳統佛教儀式的核心是向內的,即是帶有明顯社會向度的儀式,也都是滿足大乘普度眾生的信修要求,筆者將之稱為「寺院化儀式」。近代革命以來,太虛大師提出了人間佛教的主張,要求傳統佛教進行「三大革命」。所謂教制革命,即包含了變革傳統佛教儀式的內容。尤其星雲大師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方面踐行人間佛教,因襲中的儀式變革也是重要的一環,突破了傳統寺院圍牆的,是服務於僧俗兩眾的,是意在建立人間淨土,具有重大意義。
作為「公共佛學」的人間佛教理論
中國佛教近代以來從沉痾日久的「頹羸」狀態,經「人間佛教」的更新運動而奮起,演進為以「星雲模式」為代表的當代人間佛教公共參與,這個歷程正是近百年來世界範圍內宗教與社會之關係不斷調整的過程。人間佛教在近代發軔期可以視為主要處理「出世—入世」問題,從彼岸、山林走向人間此岸與現實社會。在全球化以及後現代性的當下,人間佛教需要處理的問題已轉變為「公共性」的挑戰。人間佛教應在「人間性」、「社會性」之基礎上,再提升一個公共性的向度。「公共佛學」即更加明晰地闡明人間佛教在公共性以及公共參與方面的立場,事實上也是一種突顯公共性主旨的「佛教社會理論」,它是對佛教在現代社會之公共角色的論證說明,是對佛教義理在公共領域的應用與落實的系統思考;它可以為公—私關係提供一種基於人間佛教的倫理與認知框架,從而引導佛教信仰者及其團體,以一種體現其信仰特徵的方式處理與外部現實世界的關係,同時,為社會建設提供來自佛教的思想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