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

作者
段玉明
單位職稱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編者
程恭讓、妙凡法師總編輯
摘要
宗教道場建設不是一組建築的隨意組合,而是有很深的宗教寓意,藉由空間,賦予宗教人需要的神聖特質。研究宗教道場建設時,若站在建築的立場,可關注特定時期建築技術與藝術為此空間構型提供的可能,若站在宗教的立場,則能關注殿堂的空間配置怎樣構成特定的宗教寓意。本文從佛教道場(主要表現為寺院)切入,說明近代以前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無論是營造崇高還是莊嚴,目的都是要讓寺院成為有意義的組合,增強寺院的異質特性,藉此引發信眾的敬信。近代以來中國寺院的空間開展,由於人間佛教的影響普遍推開,無論是恢復重建的寺院,還是完全新建的寺院,體現人間性的附屬建築已經成為寺院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佛光山的道場,則是除了在附屬建築的功能中體現人間性外,其宗教性或朝拜性建築基本上仍然沿襲傳統象徵思路,其建設更值得關注與借鑑。
引文
段玉明:〈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收入程恭讓、妙凡法師總編輯:《2017人間佛教高峰論壇──人間佛教的社會向度》,高雄:佛光文化,2018年 10月,頁161-187。
全文下載
PDF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PDFs. Please download the PDF to view it: Download PDF.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