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論壇紀實
人間佛教對居士生命改良機制的質性研究—以「佛光青年」為例
人間佛教作為中國佛教復興的主旋律,近百年的探索在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和生活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經驗。那麼作為人間佛教的最终端 — 人,他們的生命改良發生機制如何?本研究以扎根主義範式,對 19 名「佛光青年」和 14 名「非佛光青年」進行深度訪談,以 Nvivo11.0 為分析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佛光青年的生命改良可以分為初始、中間和當前收穫階段。最終得出三階段、十二影響因素的居士生命改良機制模型圖,通過生命改良動態過程研究以發現學佛促進生命改良的關鍵因素,進而從目前改良的靜態結果來反觀佛教對個體生命的真實影響,為個體、組織和社會等不同主體實踐人間佛教提供借鑑。進而得出以佛教組織為中心,積極主動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體現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以個人為主體,利用自身角色行菩薩道,實現菩薩品質;以在家居士為切入點,創建大陸居士佛教自 組織為主要模式;以佛陀本懷為精神內涵,持續發揮人間佛教社會功能。
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何謂人間佛教?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道:「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既可視為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所給出的最為簡明直接的定義,同時也反映了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深層思考。可以說,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就是對「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一表述的系統展開,是大師對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帶有總結性的闡述。筆者以為,如果要對上述定義下一註腳,不妨可以說:人間佛教就是人間生活的佛教。
略論早期瑜伽行派佛教思想的人間性
瑜伽行派的唯識學,「唯」是指修行者個人的心識,是從各人心識為起點的認識論而開展出來的對於染淨緣起的教法,所以其底層邏輯就是基於現實人生的認知作為出發點,在個人的道德修持、社會的建設淨化方面達到圓滿的程度,真正實現「心淨則佛土淨」的人間淨土境界。因此瑜伽行派在宣揚佛陀教法的過程中,針對性地在利益安樂、方便善巧、人間正行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以維護佛教思想的始終如一以及突顯自身學派的獨特價值。 瑜伽行派經歷了奠基、興盛至衰微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學派中對於佛教思想和實踐的探討,也經歷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階段,最終形成了以唯識為中心的觀行體系。本文試圖探尋早期瑜伽行派在思想與行持兩個方面,側重於人間性這一方向上的理論和實踐之要素考察。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思想探析
作為現代「人間佛教」運動的領軍人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自皈依佛門,瞻仰頂禮佛陀的偉大,便積極投身佛教革命,致力於弘傳佛陀的偉大事業。關於佛陀這位偉大的教主,星雲大師除了通過電視、報紙、電台、書法、建築、藝術等多種形式,有聲無聲地宣講佛陀的教理教義之外,還寫了兩本關於佛陀的著作:一是《釋迦牟尼佛傳》,二是《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從「正信」到「融和」——星雲大師的信仰判攝與宗教包容
星雲大師多年弘法利生,重視佛教與各宗教信仰互動之議題,他認為「信仰」從高至低有正信、迷信、不信、邪信之層次,欲消除佛教中參雜「鬼神化」、「巫風」的成分而回歸「正信」的佛陀本懷,基本上仍尊重「迷信」,但不與「邪信」交流。星雲大師往往以同理、包容、尊重的態度應對各種宗教信仰,更透過「佛光淨土」之「五乘融和」思想,將儒家、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比配於五乘而予其相應的定位。足見,人間佛教在堅守「正信」的本位上展現「融和」的氣度,在對各宗教信仰的審視上,跳脫了「非正信即邪教」、「非內學即外道」的二元對立之窠臼。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探討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佛陀是人不是神,這原是無庸置疑的,然而二千多年來,由於人們對佛陀的懷念、信仰以及政治、文化、社會背景各種因素,致使佛陀逐漸被神格化,成為一位萬能的神,佛教也發展出多佛多菩薩的信仰。在文化發達、理性發展、全民教育普及的二十一世紀,正確的佛陀觀是建構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重要核心,正如星雲大師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即提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佛陀觀的理解,影響佛教的修學體系、未來發展。本文擬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來探討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人間佛教包容的智慧
過去的2600 年間,佛教在精神追求、道德教化、推動世界和平、解決當代人的心靈困惑和危機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因而傳遍了世界每一個角落,廣為人知。二十一世紀對佛教的發展而言,是一個嶄新的時代,既充滿了機遇也提供了挑戰。毫不誇張地說,今日的佛教面臨著人類發展的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釋迦牟尼佛傳》人間佛教思想的表現
星雲大師所著的《釋迦牟尼佛傳》完成於1955 年。數十年間,該書一版再版,不斷重印,深受讀者歡迎。誠如大師所說:「在佛陀傳記如雨後春筍的今天,拙作之所以願意重新印行,是有原因的。」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本佛教史傳的撰寫蘊含了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通讀全書,我們不難發現「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論幾乎隨處可見。
「佛說的」與「人要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教義新詮與弘傳法門
星雲大師長年致力推行人間佛教,辛勤筆耕,於豐沛著作中,《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集中闡述人間佛教的根源與特性。從人間佛教四大宗要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來看,大抵不離「契理」與「契機」的範疇,就嚴格意義來論,「佛說的」與「淨化的」屬於「契理」,「人要的」與「善美的」屬於「契機」。《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主要彰顯佛陀教法是建立在「佛說的」與「人要的」之基礎上,進而開展「出世」與「入世」的大乘菩薩行。然而,星雲大師亦彰顯「人間的佛陀」與「佛陀是人,不是神」,進而證成佛教「人間化」的可能,此為人間佛教的理論根源。謹就所知,分三層次闡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