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 與實踐範型
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 與實踐範型
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
未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要強化以下幾點:一、人間佛教意義的界定;二、建構人間佛教發展歷史要注意台灣本身的特性;三、重建星雲大師模式的人間佛教論述,不應放入太虛大師系統中而忽略星雲大師自身的獨特性;四、人間佛教實踐的力量,來自星雲大師「以人為本」的理念。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關係研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一切教法,其根本目的在於「示教利喜」,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這就是「佛陀本懷」。之所以會存在對於人間佛教的誤解,認為人間佛教不等同於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存在,那就是把「人間佛教」概念被提出的歷史當成了人間佛教本身的歷史。「人間佛教」概念固然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提出,然而人間佛教卻從佛陀創教以來就已經存在。星雲大師對佛教進行革新,使佛教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所提倡的現代人需要的人間佛教,本質上是根據時代的情況對「佛陀本懷」進行重新詮釋。並且,「佛陀本懷」本身就需要依據時代之不同情況來進行詮釋,從而不斷對世道人心產生作用,因此,「佛陀本懷」必然在過去、現在、未來三表現為人佛教,故而,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之種種佛教。
因何而起?如何相續?——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研究
星雲大師自二十世紀七年代有了弘揚佛法於全球的想法,隨後付實施,由一開始的隨順因緣到後來的逐步規劃,到目前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在世界佛教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進入十一世紀後,星雲大師在繼續強調佛光山人間佛教「國際化」品格的同時,大力提倡「本土化」,為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海外真正扎根繁盛作出的原則指導。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優勢在於其「中國化」,因此如何處理「本土化」與「中國化」的關係十分關鍵。同時,「世俗化」與「再神化」也是佛光山人間佛教海外傳播長久發展所要處理好的一對關係。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律學思想研究
戒律是佛教三學之首,在佛教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在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星雲大師戒行精嚴,他以回歸佛陀本懷為旨,根據傳統佛教戒律制定人間佛教現代律儀制度。重視僧團和合,宣導男女平等和僧信平等,創立佛光山檀講師制度,重視發揮居士的作用。星雲大師的律學思想及其制定的佛光山現代律儀制度,為傳統佛教戒律如何適應現代社會提供了成功借鑑,推動了人間佛教的現代化發展。
佛說的,人要的,進化的,現實的——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探微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提出的原因是對治當時佛教各種弊病,契合時代人心,其理論依據是根據經論、修證而得出的判教理論和「真現實論」而「真現實論」尤為需要注意。從歷史和文獻角度看,人生佛教的提出歷程也有萌芽、基本成熟、正式提出三個階段。對於太虛大師的各種提法,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今菩薩行、菩薩行、菩薩學處等,需要用「不二」的思惟去理解。而太虚大師對僧信的教育的規劃,於理解人佛教也有著補充說明的作用,需重視。在理清以上問題後,對於人生佛教的八種有影響力的質疑做出回應。如果仿照星雲大師界定人間佛教的四句偈,那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可以歸納為「佛說的,人要的,現實的,進化的」。要說明的是,並無必要定太虛大師於一尊,因為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發展,並不是那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集體的、接力的創造過程。太虚大師、星雲大師前後兩位大師交相輝映,亦可謂中國佛教史上難得的盛況。
詩化人間—星雲大師基於人間佛教思想的詩偈闡釋與詩歌創作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積極宣導者和實踐者,人間佛教思想回歸佛陀本懷,以大乘菩薩道的般若、中道、行佛、人間淨土為核心觀念,關注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提倡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普濟性、時代性,為當代佛教發展指明了方向。大師作為一名傑出的佛教領袖的同時,也非常注重文學藝術在宣揚佛法、化導人心方面的作用,其佛教詩歌闡釋與創作就是這一觀念的體現。通過這些文字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淵源和豐富内涵。也有助於理解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圓融不二的體系特徵,為人間佛教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符合了清代以降淨土宗的世俗化趨勢,其以太虛大師以來的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思想為直接理論來源,同時圍繞當代社會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論内容。他以人間淨土思想作為人間佛教理論在實踐上的最終呈現,並充分整合傳統唯心淨土與彌陀淨土,化為己用。其所擘劃的人間淨土藍圖分別在個人、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現實性與可行性。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淨土信仰在當代新的呈現方式,賦予了淨土信仰新時代的生命力。他充分整合現代與歷史雙重資源,為人間淨土的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此外,其人間淨土思想還與傳統儒家大同理想社會以及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想相一致,更吻合了世界範圍內宗教世俗化的發展趨勢,並將對後者產生持續的影響。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性觀與人間佛教女性觀對比研究
從佛教創始以來,佛教女性問題就引起了佛教內部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和女性思潮的興起,佛教中的女性問題顯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佛教女性的地位相比之前有了大的提升,愈來愈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佛教中的女性問題。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方法,試圖從以《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為立足點,女性的生理本質、社會角色、宗教生活等幾方面來探討早期佛教的女性觀。得出早期佛教對女性本質有著客觀的認識、同情女性所特有的痛苦、承認女性有足夠的智慧修行等内容。同時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分析、對比當下人間佛教的女性觀。從而發現佛教女性觀從古到今發展過程中的相同點。體現出人間佛教,尤其是星雲大師所堅持的男女平等的觀念是對佛教眾生平等的堅守。同時在這一對比中尋找應對新時期佛教女性問題的新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