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高牆心聲」—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的文本挖掘及 LDA 模型分析研究
佛教參與罪犯改造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本文以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為研究對象,意在通過分析參與者的直接回饋,探索活動對服刑人員的作用,提供監獄教化組織參考;使用TF-IDF 關鍵字提取和 LDA 模型,並進行特徵分組,分析106 篇參與心得;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能夠積極影響參與者,不同活動產生不同效果。活動立足佛教「心靈」解脫,效果與「四給」理念契合,與教化點關係不大,與活動設計關係密切。「佛學會考」、「三皈五戒」活動具有較強宗教色彩,參與者更專注從內心獲得精神歸屬,群體間思想感悟相似。巡迴講座參與者更容易與主講人共情,加強自我反思,產生特有的內心感受。命題式書畫競賽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參與者思惟發散與情感宣洩。教化活動呈現連續性和承接性,與佛教「信解行證」修行契合。但教化組合仍處於非自覺狀態,未來的教化活動須靈活組織,有針對性地開展。
從四悉檀析論星雲大師的思想— 再論大乘佛教的善巧方便一系概念
本文撰寫動機乃深受程恭讓教授《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之啟發,深感整個佛法的弘傳教化,無非是「善巧方便」與「應機說法」二大原則。程恭讓教授透過諸多早期經典的重新翻譯與詮釋,爬梳出「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是更高於六度波羅蜜,乃諸佛教化眾生的最重要法門。由此點出發,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緣,所謂「開示悟入」的道理。再次印證只要能契理契機,無一不是法藥,所謂不思議解脫法門。本文不揣鄙陋地試圖再從龍樹菩薩的「四悉檀」出發,論證菩薩道的「善巧方便」,也為當代佛光山人間佛教尋找另一個可為解讀的說法。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宗教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歷程。4、佛教對當代社會問題的因應。5、人間佛教的實踐對社會的影響。 「人間佛教座談會」邀請畢生提倡與實踐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闡述看法,大師提及,佛教是要帶給人幸福、安樂、自在、解脫和安身立命,奉行佛法才能獲得人生的圓滿,放下才沒有負擔、才能輕鬆自在,猶如皮箱,出門要提起,回家後要放下。 活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學員體驗佛門「五堂功課」中的早課與午齋過堂。北京大學博士生米媛分享,早課時看到莊嚴的觀音菩薩,內心有很大的觸動,感到磁場氛圍很好,大家都很認真讀誦經文,真心參與其中。 武漢大學博士生張曬表示,首次參加早課與過堂,深深感受佛教力量的偉大。許多人回應:這樣的修持安排.....
主題演說之三: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 「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由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它獨特的信仰體系、組織結構以及把信仰體現出來的實踐方式,包括禮拜儀式。但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佛教又有它顯著的特殊性。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一個最高神作為其信仰與教義結構的核心,也是信徒崇拜的對象;信仰的目的則是為了罪惡的救贖。但佛教卻在最為普遍的意義上貫徹了「無我」的教義,既否定了任何外在神靈的存在,也否定了內存靈魂的存在,因此信仰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獲得罪惡的救贖,而是為了實現生命苦難的「解脫」。「救贖」需要「依他」,而「解脫」則必須「依自」。正是在依自而得解脫的意義上,佛教整體的教義系統又呈現為一個十分複雜的哲學體系;對教義系統的實踐,則又轉換為信徒一種關於生命的態度與生活方式。
唯識三十頌之研究
世親所造的《唯識三十頌》自古即有多人闡述,其中對後代的唯識學影響最大者,莫過於安慧與護法. 護法學說承玄奘發揚興於中國,安慧學說則盛於西藏; 而安慧的見解似乎更接近世親原意。護法認為世親造頌動機在答覆外難問題; 主張種子新舊合成說與心四分說:認為識的「轉變」起於同一剎那,根據《解深密經》解釋阿賴耶識之所緣. 安慧則認為造頌動機在發自內心的菩薩本願,為欲一切眾生解脫而得一切智; 主張心一分說:認為識的「轉變」是繼續於前後剎那; 主根據是《瑜伽論》。若是比較藏傳安慧的《唯識三十頌釋》,和漢傳護法的《成唯識論》和真諦的《轉識論》. 可以發覺:若以護法的唯識學為唯一. 恐會忽略很多問題。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佛法要『給人懂』」理念寫作論文,讓更多人受益。 「今年論壇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楊凡煙分享,因為家庭信仰而與佛教有緣;此次發表「佛教解脫道當中的關係療癒─以《雜阿含經》為依據」,關注佛教與社會倫理實踐的關係,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從「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因緣而開啟人間佛教相關研究的楊鳳芹,此次也發表了「從轉女成男看佛教修行上的『女身厭惡』與解脫上的『男女一如』」,對於能在論壇上接受一位深研佛教性別議題的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的指導,感到非常興奮。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除了論壇之外,也於.....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覺悟世間一切皆因緣所成,因緣可以成就很多事,但同時因緣也不可得,如同聲音一般,一生起即消滅,這就是「緣起性空」的真理。 「緣起性空」是出世間的智慧,心保和尚指出,佛陀在人間雖有十難等障礙,但他已自在解脫,不會再為此煩惱。並舉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為例,強調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期勉人人「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 最後心保和尚闡述每一年佛誕節「浴佛」的意義,提及大師早年在宜蘭辦佛誕節,在當時物資缺乏的年代,卻能將佛誕節辦得轟轟烈烈、有聲有色,而這正是大師的精神。他期盼大眾在浴佛當下清淨身口意、去除貪瞋癡,在灌沐如來的同時也清淨自己的心,「祝大家早日成佛,擁有大智慧,以報四重恩。」 精彩直播回顧.....
從《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解門直了性壇語》論荷澤神會之教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