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無聲唱出百年病――民國佛教與青年星雲 (1939-1949) 的「人間僧伽教育」觀
《無聲息的歌唱》一書是青年星雲來台後所集結的第一本書,其撰寫時間約在1950 年冬。該書透過佛教法物、非法物等,點出佛教弊病。因「物語」所揭櫫佛教現象,距其來台不過一年,故無疑絕大部分佛門事態,當是其在大陸時期的見聞。而文中透過「物語」所傳達的佛教沉痾,不僅是近現代中國佛教所欲改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成為吹響人間佛教的號角。本文欲藉此書探討青年星雲的改革理念,以及其人間佛教藍圖的僧伽教育觀。
青年星雲大陸時期佛教改革思想的形成(1939-1949)
青年星雲約1949 年農曆春節後來台,1950 年冬,在苗栗大湖法雲寺看守山林期間寫下《無聲息的歌唱》系列散文。《無聲息的歌唱》是青年星雲來台後所集結的第一本書,其撰寫時間約在1950年。該書透過佛教法物、法器等,點出佛教弊病。因「物語」所揭櫫的佛教現象,距其來台不過一年,故無疑絕大部分佛門事態,當是其在大陸時期的見聞。而文中透過「物語」所傳達的佛教沉痾,不僅是近現代中國佛教所欲改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成為吹響人間佛教的號角。從中更可一窺青年星雲的改革理念,以及其人間佛教藍圖的僧伽教育觀。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十三── 台灣光復初期之佛教(1945-1949)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雖然日本殖民者撤離,但是,由於國共內戰、台籍日本兵回台等諸多因素,導致台灣光復初期民生凋蔽,尤其雪上加霜的是民國36年發生「228事件」,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直到政府於民國38年遷台,中國佛教會在1950年重新運作,台灣佛教在大陸、台籍緇素共同努力下方才逐步上軌。
戰後人間佛教議題在台灣的開展(1945-1987)―以《臺灣佛教》為中心
佛教雜誌的弘法功能在戰後初期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是為當時主要的文字弘法型態。且由於《臺灣佛教》是台灣佛教界最早的一份刊物,又為當時擁有台灣佛教發展主導權之中國佛教會所創辦,因此,本文以《臺灣佛教》為例,期能藉由考察當時佛教界人士於佛教雜誌中發表的文章,來作為人間佛教進入台灣初期如何被討論、實踐的佐證之一。再者,過去探討台灣佛教雜誌的研究較少,故希望藉由此類材料的利用來印證過往學者對相關議題的研究。 本文嘗試藉由對佛教雜誌中所收錄之人間佛教相應內容,分別從戰後台灣的佛教改革背景、佛教雜誌概況、人間佛教相關議題及實行概況等方面,進行史料蒐集、文本分析,梳理雜誌中所收錄之文章、報導。綜合當中與人間佛教相關內容的分析、歸納,總結人間佛教思想在進入台灣初期的討論及其後來發展的狀況。
「佛教與海洋文明」第2篇--《十二遊經》版本及譯者考
從西晉到南朝,中國佛教界共譯出《十二遊經》三次,但是最後只留下了一個譯本,並被收入到大藏經裡。三譯本或譯者有二個與廣州有關,《十二遊經》很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佛教有關,其底本有可能是取自南傳上座部的巴利語系本。三譯本現在只剩下迦留陀伽法師譯本收入到大藏經裡,說明迦留陀伽法師在當時還是有一定影響。《十二遊經》被許多經典引用, 一直受到法師們的關注,其中不乏著名的道安、僧祐、費長房、智升、道宣、志磐等一代大家,說明這部小經起到「跡均俗典」的功用,提供了很多為人不知或者不同說法的知識,開拓了人們眼界,特別是作為介紹「瞿曇姓源」的著述,經中的說法補了佛經不足,也提供了新材料 。
2013年人間佛教本山徒眾學術研討會綜合座談暨閉幕典禮
3日晚上閉幕並舉行綜合座談。兩天的研討會看到人間佛教的弘化、實踐與面臨的現代課題,及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核心思想研究,皆在本次研討會上以多元宏觀視角呈現。 23日晚間綜合座談會與談者有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萬金川教授、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永光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院長慧得法師;針對與會者提出問題作回覆,包括從學術角度看星雲大師,認為人可以有二個信仰是否成立?這必須視其是何種學術標準,若是多重信仰較無衝突,但對一神論者來說卻是重大抉擇。 關於論文寫作,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萬金川教授說,基本要件包括論文、論題、論證,學術論文有其結構,必須按其架構閱讀和安排章節,以及初步資料閱讀、研究大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