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萬事》英文版第一冊面世 映照人生萬象的智慧之書
翻譯。 星雲大師在《人間萬事》自序中提到,內容涵蓋人生百態,探索人類情感的起伏、道德的複雜、善惡的對照,以及家庭、社會、宇宙、生命等多層次課題。透過文字,大師希望引導讀者在「人生萬象」的鏡像裡,觀照人世間的真實,找到自我的定位。 大師指出,生命的價值在於「愛」,生命的意義在於「惜」。有愛,生命才得以延續與存在;生命並非侷限於生死,而是無始無終、無內無外,透過活動、活力、活用來建立與大眾的關係。社會就像一個萬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與事件交織,讓人目眩神迷。然而,若缺乏智慧觀照,往往流於隨波逐流、迷失方向。因此,大師希望藉此書,帶領大眾在繁華與紛擾之間,見到生命的本質。 此次英文版的推出,讓英語讀者.....
《邂逅佛教:人世間的一處歸宿》中譯本發行 在動盪時代尋覓心靈歸宿
國際知名佛教學者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教授著《邂逅佛教:人世間的一處歸宿》(Buddhist Encounters: Finding a Home in the Human Condition),今年9月正式推出中譯本。 《邂逅佛教:人世間的一處歸宿》中譯本發行 在動盪時代尋覓心靈歸宿 國際知名佛教學者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教授所著《邂逅佛教:人世間的一處歸宿》(Buddhist Encounters: Findin.....
《三世因果經》的管理學
這部《三世因果經》是在阿難的提問下,佛陀開示與會弟子,因果對我人的關係影響,如經云:「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以何所作故?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念佛布施,能種後世福田。」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業報輪迴,法界流轉。在因果之前,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人人平等;因果是人間最公平的仲裁者,也是宇宙人生最高明的管理學。
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
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能圓熟眾生,是為世間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潤眾生,是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長信者的功德法財,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識。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籬。
「三好、四給」:佛教神聖與人間需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神聖思想研究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具有宏大神聖性和極具深意的人間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尤其是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佛教思想,真正將「佛說的」佛法教義回歸到「人要的」世間,圓滿人生的需要。本文基於佛教經典有關「神聖」的論述,整合佛說「三好」與人要的「四給」作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建設的基本研究路徑,在滿足人間生活各種需要的同時呈現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進而梳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如何聯通個人與社會、社會與佛教、佛教與人間、人間與神聖等關聯,以「四給」的神聖體現,融合「三好」之神聖實踐,最終呈現人間佛教神聖信仰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路徑,建立神聖性與人間性的橋梁。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以現實人生為立足點,以現代社會為面向,其人生化、生活化、入世化特色,正是對禪宗「即心即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繼承。自唐宋以來,禪宗不斷與儒、道融合,其積極入世、以人為本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儒、道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禪宗充分體現了相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性格,人間佛教在處理儒、釋、道關係上的思想與實踐,正是在新時期下繼承與發揚禪宗精神的體現。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作用於現實人生,主要體現在倫理生活、行為約束與淨土思想三方面,並且根據當代社會形式與國際環境,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禪統三教」擴展為「五乘共法」,以平等包容的禪思想處理宗教關係,推動了人間佛教國際化、現代化進程。
「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
人離開世間的時候,總有一些交代,稱為「遺囑」。佛陀在涅槃前,也有弟子問他,如:「佛陀您在世時,我們以您為師;您涅槃後,我們以誰為師呢?」佛陀說:「你們應當以『戒』為師。」又問:「對於惡人,佛陀您在世時,有您對治;您不在了以後,怎麼對治呢?」佛陀說:「對於惡人應默擯之。」
望江南皈依三寶
望江南皈依三寶  Taking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 Looking South of the Riv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