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
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能圓熟眾生,是為世間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潤眾生,是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長信者的功德法財,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識。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籬。
「三好、四給」:佛教神聖與人間需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神聖思想研究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具有宏大神聖性和極具深意的人間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尤其是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佛教思想,真正將「佛說的」佛法教義回歸到「人要的」世間,圓滿人生的需要。本文基於佛教經典有關「神聖」的論述,整合佛說「三好」與人要的「四給」作為人間佛教神聖性建設的基本研究路徑,在滿足人間生活各種需要的同時呈現人間佛教的神聖性,進而梳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如何聯通個人與社會、社會與佛教、佛教與人間、人間與神聖等關聯,以「四給」的神聖體現,融合「三好」之神聖實踐,最終呈現人間佛教神聖信仰與社會發展相融合的路徑,建立神聖性與人間性的橋梁。
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以現實人生為立足點,以現代社會為面向,其人生化、生活化、入世化特色,正是對禪宗「即心即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繼承。自唐宋以來,禪宗不斷與儒、道融合,其積極入世、以人為本的精神不僅成為中國佛教的特色,也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儒、道交流、融合的過程中,禪宗充分體現了相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性格,人間佛教在處理儒、釋、道關係上的思想與實踐,正是在新時期下繼承與發揚禪宗精神的體現。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作用於現實人生,主要體現在倫理生活、行為約束與淨土思想三方面,並且根據當代社會形式與國際環境,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禪統三教」擴展為「五乘共法」,以平等包容的禪思想處理宗教關係,推動了人間佛教國際化、現代化進程。
「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
人離開世間的時候,總有一些交代,稱為「遺囑」。佛陀在涅槃前,也有弟子問他,如:「佛陀您在世時,我們以您為師;您涅槃後,我們以誰為師呢?」佛陀說:「你們應當以『戒』為師。」又問:「對於惡人,佛陀您在世時,有您對治;您不在了以後,怎麼對治呢?」佛陀說:「對於惡人應默擯之。」
望江南皈依三寶
望江南皈依三寶  Taking Refuge in the Triple Gem, Looking South of the River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後,放棄王位決定出家,「因為他看到了比做國王更重要的事情。」 心保和尚要大家深思:「我們有智慧面對自己的老病死嗎?」這個問題同樣困惑著當時的悉達多太子,因此他做了出家的決定,希望能為眾生尋找答案,看到世間的真理實相。「但是在修行的過程中,也必須釐清修行的意義,這是世間與出世間很重要的分水嶺。」打坐、念經、拜佛都是修行,但最重要的,是否能透過修行去煩惱、斷三毒?每天能否觀照自己貪瞋癡少一點?如果能生起覺悟之心,修行才能邁向成佛之路。 破解神話 遇到真實的佛陀 大師撰寫的《釋迦牟尼佛傳》,和其他作者寫的佛陀傳究竟有何不同?萬教授提及,歷代記述佛陀生涯的文獻不在少數,例如馬鳴的《佛所行讚》,自古便被.....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理事圓融,善於將經文與平日的弘法經驗融合,在生活中實踐佛法義理。 圖說:課程最後一天由學員分組報告研究成果及心得。學員報告「智慧」一詞的「智」及「慧」來自不同的梵文,「慧」(prajna,般若)指超越世間一切智慧。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圖說:蘭卡斯特教授在課程中講解《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佛説佛母寳德藏般若波羅蜜經》。其中,教授闡明《大品般若經》中22種比喻描述開悟的狀態,例如大地、黃金、新月及火焰等。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為培養英語弘法人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8月2-6日舉辦第三期「英文經典研修——大般若經」線上課程,禮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