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淺探
上個世紀末,星雲大師為了更好地推廣普及他終生提倡的人間佛教,主編一套《佛光教科書》。這套教科書是以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學者作為主要讀者對象,因此內容的設計著重在強化佛教基本知識,系統地完成了對佛教、佛法、僧徒、行證以及佛教歷史發展、宗派源流、基本佛學常識、佛學與世學、實用佛教、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概要介紹,還包括對世界其他各類宗教發展的簡述,内容全面概括,同時又具備誘發式探討。它體現叢書作為「教科書」的特點,成功地實現了對現代人間佛教的闡揚宗旨。這體現了星雲大師作為一代佛學宗師立足現實、弘揚佛法的殷切情懷。本文對《佛光教科書》的成書過程及其內容設計,進行粗略地回顧和簡單地梳理,並對書中所體現的人間性與現代性的特點加以淺探。
重估佛教──人間佛教修行論
如果集中於進行大師的思想研究,很大程度上就突破既有的研究界限。正因如此,我們才會緬懷大師的功德,弘揚人間佛教的精神,以做到對人間真情、對大師珍惜,以及對未來漢傳佛教的發展進行必要的反省。
人間、人生、人情、人倫、人心與人文 ──佛教的福音書《星雲法語》解讀
作者從思想主旨與風采格調二大主軸來解讀《星雲法語》,認為整本書中,星雲大師用一個「人」字,說盡了人間佛教的核心價值。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人間佛教的文學觀與天台思想
本文是作者另外一篇文字〈深情的大師─略論星雲大師的詩與人間佛教〉的姊妹篇。作者在本文中主要的重點是思考人間佛教文學觀何以可能的問題。文中把慈悲與一念心關聯起來,認為一念心這樣的意向性概念,給了慈悲一個可能的詮釋空間,那就是很可以把悲心的內涵賦予一念心,而成為一念心的基本內容,一念心既然是個陰識心,這陰識心就不必排斥像悲心這樣的情感性的概念,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解決悲心的義理難題,同時也可說佛菩薩都是不捨眾生的。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解決佛教文學觀的基本問題,同時為人間佛教的文學觀找到義理的支持點。
從「佛光禪」看當代禪法修學的人文特質
從中國禪宗傳統法系上說,星雲大師及其創立的佛光山教團,承接臨濟宗統,但其所開創的「人間佛教佛光禪」,在接引方式、禪修項目設計、環境安排、具體指導等,則突出信行並重,定慧兼弘,悲智雙運,並充分結合當代社會人心、知識之情境現狀,別開禪法之新風。不僅充實傳統禪法現代化的內容,頗受佛教學界所關注,而且在禪法普及的廣度、禪法修學的技巧化等諸多方面,皆能夠較好地彰顯佛教的人文特質。本文結合「佛光人間生活禪」的思想建構,及其數十年來的相關進展,簡述其將傳統禪法融入人間生活,通過生活與禪法的統一,透顯人間佛教、生活佛教、生命佛教的精神內涵。
從《話緣錄》看星雲大師小品文創作的「人間性」與「文學性」
以《話緣錄》為例,嘗試對星雲大師的小品文創作,進行全面、深入的研討,以期探究該類文體在大師筆下所蘊含的宗教意涵和文學韻味。小品文寫作,實質是大師踐行、弘傳人間佛教的一種方式,具備濃重的「人間性」;又因大師善用故事打動人心,辨理明晰且情感充沛,故其文本呈現出顯著的「文學性」。人間修心、人間修行、人間弘法,是大師小品文中體現「人間性」的三個維度;敘事、辨理、情感,則是其小品文中呈現「文學性」的三個層面。而「人間性」與「文學性」本質上有機統一於「以文弘法」。「以文弘法」不僅是大師最初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亦是其極力推崇的傳教理念。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希冀對大師「以文弘法」的理念作出細緻、貼切的解讀,力求探研大師獨特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
深情的大師—略論星雲大師的詩與人間佛教
人間、人生、人情、人倫、人心與人文──「佛教的福音書」解讀
人間佛教的展望
本世紀二○年代後期,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針對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積弊,提倡以重視人生和改善人生為基礎的人生佛教,為此而奮鬥了一生。此後,太虛大師的弟子和受到他影響的人們,又進而提出強調社會現實性的人間佛教的思想。進入八○年代,海峽兩岸的佛教界和其他華人居住的地區,都積極提倡並且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人問佛教的提出和付諸實踐,代表著中國佛教已進入新的重建過程,正在適應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展望未來,人間佛教將怎樣發展,呈現怎樣的面貌,對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僅據所掌握的部分情況,從史學角度作些預測,並以此向專家讀者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