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關係研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一切教法,其根本目的在於「示教利喜」,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這就是「佛陀本懷」。之所以會存在對於人間佛教的誤解,認為人間佛教不等同於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存在,那就是把「人間佛教」概念被提出的歷史當成了人間佛教本身的歷史。「人間佛教」概念固然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提出,然而人間佛教卻從佛陀創教以來就已經存在。星雲大師對佛教進行革新,使佛教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所提倡的現代人需要的人間佛教,本質上是根據時代的情況對「佛陀本懷」進行重新詮釋。並且,「佛陀本懷」本身就需要依據時代之不同情況來進行詮釋,從而不斷對世道人心產生作用,因此,「佛陀本懷」必然在過去、現在、未來三表現為人佛教,故而,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之種種佛教。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性觀與人間佛教女性觀對比研究
從佛教創始以來,佛教女性問題就引起了佛教內部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和女性思潮的興起,佛教中的女性問題顯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佛教女性的地位相比之前有了大的提升,愈來愈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佛教中的女性問題。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方法,試圖從以《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為立足點,女性的生理本質、社會角色、宗教生活等幾方面來探討早期佛教的女性觀。得出早期佛教對女性本質有著客觀的認識、同情女性所特有的痛苦、承認女性有足夠的智慧修行等内容。同時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分析、對比當下人間佛教的女性觀。從而發現佛教女性觀從古到今發展過程中的相同點。體現出人間佛教,尤其是星雲大師所堅持的男女平等的觀念是對佛教眾生平等的堅守。同時在這一對比中尋找應對新時期佛教女性問題的新的出路。
星雲大師「人生美」析論
太虛大師提出以佛陀為理想人格的佛教人生美已將近百年。佛教美學的「人生美」在當代人間佛教的行者星雲大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彰顯與發展大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威儀形象美,「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僧人守貧形象美;「佛教靠我,無畏改革」的時代改革形象美;「慈悲喜捨,三好四給」的奉獻態度美;「圓滿自在,歡喜人間」的歡喜性情美所展示的人格美,以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五和理想美與「世間佛法,不離世間」的覺悟境界美;都是對佛教「人生美」典範性的關釋。從理論角度而言,星雲大師的人生美豐富了美學學科的内容。從實踐角度而言,星雲大師所展現出的「人生美」對於當下流行的大眾審美文化中出現的虛無主義,「喪文化」具有反向的抑制作用力。
人間佛教國際譯經特色研究
星雲大師非常重視經典國際傳譯,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以多種語言翻譯了星雲大師全球弘法著述及諸多佛典。中心秉持國際弘法、普度眾生的理念,翻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經典,使僧信簡明易懂地理解佛教真諦。作為流傳千年的智慧經典和修行指要,《金剛經》備受關注,十八世紀下半葉至今,英譯版本多達十數種,而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完成的英譯本,對佛教國際化意義重大。本文選擇《金剛經》英譯本中有代表性的畢爾譯本、萬佛聖城譯本與佛光山新譯本進行對照,選取「法會因由」情境翻譯、關鍵詞翻譯和品目標題翻譯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從文本內涵表達、語言運用特色、翻譯語義取捨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佛光山譯本特色。最終認為佛光山譯本秉承人間佛教教善巧方便的智慧,契合本經「不住於相」的主旨,形成了平實、隨順、靈活的語言特徵,可謂全球化時代佛教國際傳播譯介的典範。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情感觀研究
「情」是人類最首要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人間性」、「生活性」等為主要特徵,其中必然涉及到「情」的問題。要實現佛法的「人間化」,佛教不僅不能放棄和迴避情感,更要直面並關懷大眾的情感,以同情和包容的心態直面感情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因此,如何處理和解決法性與情感、法情與俗情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人間佛教不可迴避的問題。這是人間佛教最具感染力和張力的內容之一,對此問題的研究亦可對當前學術界關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擔憂提供一種解釋和回答。因此,本文將通過感性情感、道德情感和宗教情感三個層面,從宗教哲學、文學創作、生平經歷等方面,對星雲大師的情感觀進行梳理和概括,以期對人間佛教情感觀作較為系統的探討和把握。
論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形象的塑造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其事蹟受到弟子們的緬懷,成為佛教傳記文學的重要素材。但以往的中文佛傳,通常用文言文寫成,讀者讀後只能知道一部分佛理,不能認識佛教的全貌。為了讓普通讀者也能了解佛陀的偉大形象和佛教的真實面貌,星雲大師參考了十多種中外佛陀傳記,將時代精神、民族特性、個人情感灌注其間,以虔敬莊嚴的心寫成了白話文佛陀傳記《釋迦牟尼佛傳》。在星雲大師筆下,佛陀不再是信眾頂禮膜拜的「神」,而是人人可親近、能作為人格模範的「人」。本文主要採取文本分析法,通過對比馬鳴《佛所行讚》、釋寶成《釋氏源流》、一行禪師《佛陀傳》、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於「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的描寫,突顯《釋迦牟尼佛傳》中出生在人間、生長在人間、成佛在人間的「人間佛陀」形象,也揭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改革性和平等性。
人間佛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星雲大師說:有佛法就有辦法!如今面對嚴重高齡化的當代社會,我們如何應用佛法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生命終極關懷,亦即如何協助絕症末期病人及家屬,不但能夠坦然面對生死情境,而且能夠知所取捨,實質地讓臨終病人身無病苦、心無罣礙、如願往生,這是人間佛教的當代必修課題。以下舉一個癌末病人的臨終關懷及輔導實例,藉以說明佛法對於生命終極關懷的現代應用。
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
佛教中的「平等」包含作為教義的「平等」和作為社會理念的「平等」兩方面的內涵。前者指一切法自性寂靜,無生無滅,超言絕相,畢竟平等;而後者則指菩薩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平等地救度一切眾生,以及一切眾生在法性或佛性的層面上平等無差別。總之,佛教的「平等」與「差別」都與佛教修行體驗結合在一起,具有特定的含義。它們與社會上存在的諸如貧富差別意義上的「差別」以及消除這些差別而達成的「平等」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如此,佛教提倡的男女平等觀念、無情佛性觀念等,對我們思考當代的平等問題和生態倫理問題等皆有啟發。而星雲大師從佛教同體共生的立場對世界和平的論述,是我們思考佛教平等觀的現代意義的典範。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佛教
福利國家制度被認為可以解決資本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失衡。然而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困境後,人們才發現過去在人口紅利、經濟持續擴張情況下的福利制度是不可持續性的。 人間佛教倡導的服務精神,可以成為紓解福利國家困境的思考模式。人間佛教不捨一切世間法,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國際佛光會就是體現行菩薩道、行佛的組織,在現實世界中就能以義工身分修行,行菩薩道。人間佛教「從山林走向社會,從寺廟走向家庭,從僧侶走向信徒,從講經走向服務大眾」,信徒皆可成為服務眾生的菩薩。義工藉發心服務人群、服務社會來修行,開展了人間佛教,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