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首屆「人間佛教管理文化」 線上課程開學典禮
麼高薪無法留住企業員工,如何幫助員工做好生命管理,才是公司經營的成功之道,把員工照顧好,才是公司最大的紅利。 學員代表青樺視覺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青樺與先生都是虔誠信仰的佛光人,為響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五和塔「喜慶之家」服務三年。蔡青樺表示,能與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聆聽頂級名師的教誨,期許自己把握因緣,努力精進。 學員代表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提到創業三十年,時常思維如何藉助佛陀的般若智慧,提升教育理念,把佛陀的慈悲與方便運用在教學和管理當中。賀惠山長期待通過課程學習,掌握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合一的管理心法,為社會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學員代表廣東阿康健康集團董事長王.....
民俗學視角下的觀察: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以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回應為中心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實踐者,他依據「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思想核心,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普示於社會,並推動當代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際化發展。同時,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是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思想文化變遷史的一個極有意義的切入點,他曾在多部著作中闡釋過自己對於佛教民俗化的觀點,這可以看作他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一個重要維度。 本文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佛教與民俗的關係,繼而在漢傳佛教史傳播的背景下,以太虚大師和星雲大師對待佛教民俗化的不同視角和態度為切入點,分別從歴史層面、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對比分析和隔空對話;其次考察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及具體質踐,將之放置在佛教民俗化,乃至佛教中國化的歴史語境中,發揮民俗學注重田野調查的學科優勢,在對佛光山萬壽園、佛化婚禮、佛教護法神、盂蘭盆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捜集活態資料,挖掘口承敘事,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研究中,同時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研究方法進行理性分析與理論概括:第三,以理論結合實踐、論證結合案例的形式,逐層推進,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及其意義。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 ─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域,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貼近民眾生活化的日常,從中體現出「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其空間形態適應社會,融合現代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寺院空間景觀,在道路規劃、建築布局風格、藝術裝飾方面都有突出表現。總體來看,江蘇宜興大覺寺呈現出從建築形式單一、神明信仰空間、封閉威嚴的宗教場所走向空間設計多元、文化交流場域、開放共用的生活場域演變的特徵。同時,其具有傳播佛教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日益深化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思想;在演變過程中蘊含著佛教弘法模式的不斷轉變。
化世俗為神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探微
「人間淨土」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宗教理論。星雲大師對於「人間淨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較大的貢献。星雲大師在修行實踐上主張「禪淨共修」,認為人間佛教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間淨土,他的「人間淨土」論強調淨土的心靈化、人間化、社會化和生活化。除了理論上的貢獻外,星雲大師亦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其一生弘法事結晶—「佛光淨土」為建立現代人間淨土提供了一個範本。站在佛教的現代轉型的角度來看,「人間淨土」對於整個中國佛教思想和實踐的現代化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從淨土思想發展史來看,「人間淨土」提供了有別於傳統他方淨土和唯心淨土之外的第三大範式,其殊勝之處在於針對現代性的根本特點,以「化世俗為神聖」的智慧巧妙處理了神聖性與世俗化之間的張力,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回到「生活世界」的人間佛教——以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為中心
如何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建設「人間淨土」,重構人間佛教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星雲大師提出「行佛」的思想,旨在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實現「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行佛的目標是成佛,所謂佛即覺者,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層義蘊。星雲大師「行佛」思想強調主體心性的高度自覺,行佛就是「心行」;認為行佛就是悲智雙運的菩薩道,宣導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三好」、「四給」、「五和」。行佛所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的中道生活,回歸人間佛陀的生活世界。作為人間佛教思想實踐論的核心內容,「行佛」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佛法,體現了「佛教信仰的真義」,是「人間佛教的神聖真理」。
禮俗互動:人間佛教的入世路徑—基於佛光祖庭大覺寺佛化儀禮的田野調研
在中國化過程中,佛教儀軌、儀禮等不斷地與民間習俗進行著交流,至近代以來出現了冠以「佛化」的民間儀禮。以佛化婚禮、毓麟之禮、佛化壽禮等為代表的佛化儀禮,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的一大特色,多年來吸引了許多信眾的支持與參加。本文引入民俗學學科中「禮俗互動」的概念,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的佛化儀禮為個案進行田野調研,認為星雲大師與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的目標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共同促進了「禮俗互動」成為可能。在佛教儀禮與民間習俗的雙向互動與建構中,人間佛教開闢出一條獨特的入世路徑。
分享跨文化思惟 妙光法師台中科大暢談國際觀
驗,分享擴展國際觀及提升跨文化思惟的竅門。現場逾60位不同系別的教授、教職員及學生出席。 陳同孝校長致詞及致贈感謝狀時,提及自己的學佛因緣,鼓勵師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及接觸佛教。陳校長讚歎星雲大師的佛法是生活化的佛法,貼近生活也容易應用。 妙光法師從出家前求學時期,及出家後國際弘法兩個層次,運用多個故事帶出國際觀。他在澳洲求學時,西式教育法令他領略三大要點:(一)學校即社交場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二)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國中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三)及早培養社會經驗, 他向獸醫院自薦當實習生,從實習中了解此行業是否自己理想職業。妙光法師分享「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我們渴望的東西,全反.....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詮釋傳統視域中的《金剛經講話》
在星雲大師七O至九O年代初的一系列以講座為主要形式的《金剛經》詮釋中,《金剛經》的宗旨被概括為「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此一宗旨的核心即在於「無相」。然而,這十六字宗旨卻不見於1997年出版《金剛經講話》中。《金剛經講話》中,「平等」成了新的詮釋中心。十六字宗旨與平等之間,不是否定和替換而是深化和補充的關係。 星雲大師所把握的《金剛經》宗旨—無相,在歷代註疏中關涉的經文範圍有著廣義、狹義兩種傳統。《金剛經講話》一方面以無相為宗,其無相涵摄著無我度生、無相布施、無得修證等主題;一方面重視破除種種妄想,從而將《金剛經》無相思想的廣義、狹義兩種詮釋傳統相容並蓄地統一在其詮釋之中,並表現出對佛典詮釋通俗化與生活化的自覺。
大陸人間佛教所面臨的宗教生態環境— 關於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深層問題的分析及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佛教開始了復興,並經過趙樸初等人的大力宣導以及國家支持和知識菁英的配合,人間佛教已經成為大陸佛教最鮮明的發展趨向。1987 年3 月1 日通過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首次在中國佛教協會宗旨中提出「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2010 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章程進一步強化了對人間佛教的認可,從原來的「倡導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為「踐行人間佛教思想」。 在政府、佛教團體、知識菁英等各界人士的倡導、呼籲和支持下,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佛教在入世化、生活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功能,在人心淨化、倫理提升、社會和諧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釋放,大江南北的很多寺院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可喜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