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
2023年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將於12月15至17日在佛光山展開。主辦單位有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議題包括心理學、管理學、宗教學與現代科技等面向。邀請來自英、美、澳洲、印度、荷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及兩岸三地近50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從多元視角探討佛教如何契合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面對未來時代的挑戰。 星雲大師曾說過,「佛教不只講過去,更重視現在與未來。」面對後疫情時代與人工智能世代,人間佛教如何以八萬四千法門的智慧與時俱進,引領現代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淨化內心,是這個世代急切需要面對及.....
唯識認知理論的現代心理學解析
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唯識派心理學的時代意義
唯識學可說是一門佛教心理學,多年來我參研佛法,在實際修持和觀察研究中,發現唯識學不但是學佛的重要法門,同時也是現代人提升生活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培養良好 精神生活的有效指引,所以我把唯識法門稱為唯識派心理學。把它的涵義解釋出來,與現代心理學銜接,讓更多人能使用它,以增進生活的幸福,並對生命的意義有所了解。
星雲大師佛學思想對社會與大眾影響——從宗教心理學視角
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有多種信仰選擇,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成功中國化並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在今天社會環境下,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現實,都是當下佛教發展面臨的課題。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發展尤為注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發展宗旨,形成了具有「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特點的「星雲模式」。有關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對佛教發的傑出貢獻,眾多學者在相關著作中闡釋得都非常詳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嘗試從宗教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具體關注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傳法模式對社會整體與信眾、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改善社會、大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自我」與「無我」—從西方心理學的困境談佛教治療
如來法味處處香——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教育特色
(主要學者是 Fritz Schütze 與 Gerhard Riemann)。 該傳統認為,分析團體的任務是要運用各種觀點分析資料,認為 分析過程中加入各種不同的觀點,能提升研究結果的品質。其次 是心理學家 Alfred Lorenzer 和社會學家 Ulrich Oevermann 的論 戰。前者認為團體分析即是運用團體的主觀性對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的材料對於成員所造成的主體性反應,也屬於分析資料的一 部分,必須進行分析。後者則反對前者對團體主觀性的重視,認 為客觀性才是團體分析所應追求的目標,並且強調分析不應追求 大量的觀點,而是追求即便是由不同背景成員所組成的團體,都 能依據分析原則而.....
傳心的匙鑰
總論八識
佛教是個講「心法」的宗教,我們從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可以發現,有相當多的經典內容是在談心的問題。這其中又以「唯識學」對心的分析最為縝密透澈,且唯識的主張與實際生活多所相應,完全掌握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因此,「唯識學」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學。「八識」則是唯識學的基礎,唯識學是在「八識」的基礎上,建構出一套人類心理活動的分析體系。因此,了解八識的原理,就能明白自我及他人的七情六欲、善惡心念的現行。我們以唯識為老師,對心理活動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面對人事的變化,心境就能保持「木人看花鳥」的平靜,並且對他人的瞋怨毀害,也可多一分包容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