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學第三堂課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山印度沙彌學園的影片,敬獻星雲大師。影片中顯現佛光山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振興印度佛教,落實本土化的菩提種子,正在不斷成長茁壯當中。6月1日第四堂課「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講、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歡迎收看。 課程影片 https://youtu.be/AWW8k3xQrA4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5月1日在線上播出的第三堂課:「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主持,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邱永輝教授主講。 中國從唐代開始,就有佛教回傳印度的紀錄,但這些回傳還不夠圓熟。.....
《寂然上人碑》拓完整面世 見證亂世棲霞寺大愛
禮讚剎海丞上僧頌歌
星光雲影中,我在路上
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上)
本文的主旨,即希望透過古今高僧大德,舉凡在弘揚教義、改革教制、從事社會教化有建樹者,以他們的行誼做為今日佛子學習的榜樣,希望大家奮起,勇於改革,不革新則佛教 無以進步。
試論「佛教共同體」的近代演變與當代發展——以近現代上海居士佛教為中心 的考察
佛教共同體的主體構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佛教僧團、佛教居士與普通佛教信眾,其中佛教居士處在連繫僧團與社會一般信眾的中間環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本文在考察近代居士佛教的復興時,認為只有連繫到寺院佛教衰微的脈絡以及僧侶與居士地位此消彼長的微妙關聯,才能探尋其內在的邏輯。以上海居士組織為例,通過組織佛學研究會、居士林等社會組織的方式,居士佛教成為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發起者與主力軍,發揮突出的作用;進而考察近代僧俗互動及居士佛教轉型的主要特點,並進一步思考新時代居士佛教在人間佛教發展中所要應對的新挑戰。
現當代中國佛教何以走上人間佛教之路
從星雲大師身上看到佛光山的管理風格
舉凡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只要牽涉到選擇、決定,就必然要涉及「管理」的工作。大要地說,「管理」有三個重要的部分:第一,選擇想要達到的目標,並且妥善運用環境因緣,訂定達成目標的程序、進度,稱之為計畫;第二,根據計畫所預定的內涵,運用資源、領導人力、掌握進度、隨時應變,以有效達成計畫的目標,稱之為執行;第三,將實際完成的結果對照計畫預定目標,分析檢討,稱之為考核。本文不在於敘述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言論和主張,而是專注於觀察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實踐與成就。
告訴你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在人間佛教座談會上的總結講話
星雲大師有一種很強烈的思想,他說:「我一生做事,講演,都要讓人懂,我講演要讓人家懂,做事也要讓人 家懂。」大師一生最辛苦的就是這個「懂」字。以佛法來講,「懂」,就是契理、契機,你再好的佛法,不契 機能有用嗎?所以如果以天台宗的五時八教來講,為什麼從華嚴時回到阿含時?就是為了讓人家懂。
人間佛教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上的應用
當我們著手去做任何一件事時,必定先思考並作意:這是一件什麼事?應該採取什麼步驟來完成?因此必須是心識先有了行動的念頭,身體才會有所行動。意識是吾人一舉一動的軌跡,心則是行動的指引力量。人類根據邏輯推理,考量諸多因素之後,產生了決定行動與否的意志力。我們從過去大腦中儲存的經驗,來判斷既定時空下的行動是否安全、合宜、權變、如意或者恰當。雖然心識是行動的驅動力,但住在其中的記憶會溜走,潛藏在無意識裡。當心識敏銳靈活的時候,無意識會發出生理信號,通知身體自動轉向,祛避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