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與人生的關係
現在流傳世界上的佛教,有小乘和大乘的兩個派系。前者是印度阿育王時代,由南印度傳至錫蘭、緬甸、暹羅,以及爪哇群島的南傳佛教;後者是在中國東漢明帝時代,由北印度傳至西藏、中國、韓國、日本以及琉球群島的北傳佛教,在二、三百年前,亦已傳到馬來西亞各地來了。佛教在這世界上流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能說不悠久;今日不但流傳在東南亞各國,亦且遍布於歐美各邦,地域不能說不廣闊;不但東方人信仰學習,西方人亦同樣地信仰學習,信眾亦不能說不多了。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家」二字本是中國學者舉來與儒家、道家相對的稱呼。尤其宋明的理學者,往往稱佛教為佛家或佛氏、釋氏,而他們所指的又是以禪宗為代表。其實,所謂「佛家」就是佛家的學說,是總稱不是別稱,換句話說:也就是佛教或佛學。稱佛家者又往往是一般儒學者,是含有一種門戶之見的。其次是別義,佛教的「家」就是「學派」的意思,佛陀的學派名為「佛家」。佛家的學派很多,大略說來,有小乘派與大乘派。小乘在印度相傳有二十派;大乘在中國傳有八大宗派。這些學派在中國都有傳承,至今都有研究發揚,而且它有了近二千年的歷史了。
人間佛教的傳播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人間佛教的傳播,我想從歷史的角度探討過去幾世紀以來,佛教的弘傳情況。根據佛教歷史記載,佛教首次自印度外傳至斯里蘭卡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其教主在世,約公元前五世紀之時。到了公元十三世紀,佛教在歐亞大陸東南部廣大的傳播,我個人稱其為「大佛教環線」。
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
未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實踐要強化以下幾點:一、人間佛教意義的界定;二、建構人間佛教發展歷史要注意台灣本身的特性;三、重建星雲大師模式的人間佛教論述,不應放入太虛大師系統中而忽略星雲大師自身的獨特性;四、人間佛教實踐的力量,來自星雲大師「以人為本」的理念。
人間宗教——從《郭店楚簡》到《維摩詰經》
「人間佛教」一詞不僅是星雲大師所描繪的佛教之核心,亦為中國宗教群體的根本。《獻給旅行者三百六十五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便是其精神之延伸,由此書可見其人文主義之擴展,已概括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公元前三○○年《郭店楚簡》的宗教人文主義關注的並不是身後問題,而是現世生活,〈五行篇〉裡視「人身」為修行德行中心的觀點,與佛教的佛性概念是相容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利用「人身」這個工具來教示佛法。本文以人文主義,連結《郭店楚簡》與《維摩詰經》宗教意涵的共同基準點。透過人文主義擴展宗教的定義,可以理解到佛教對中國的吸引力不在於它的異域性,而在於它與本土傳統的共同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宗教:涵蓋身後之事以外的人文傳統;關注現實人生,著重於如何生活。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關係研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的一切教法,其根本目的在於「示教利喜」,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這就是「佛陀本懷」。之所以會存在對於人間佛教的誤解,認為人間佛教不等同於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存在,那就是把「人間佛教」概念被提出的歷史當成了人間佛教本身的歷史。「人間佛教」概念固然是在20世紀上半葉被提出,然而人間佛教卻從佛陀創教以來就已經存在。星雲大師對佛教進行革新,使佛教順應時代的發展,其所提倡的現代人需要的人間佛教,本質上是根據時代的情況對「佛陀本懷」進行重新詮釋。並且,「佛陀本懷」本身就需要依據時代之不同情況來進行詮釋,從而不斷對世道人心產生作用,因此,「佛陀本懷」必然在過去、現在、未來三表現為人佛教,故而,人間佛教可以統攝二千多年來之種種佛教。
佛說的,人要的,進化的,現實的——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探微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的提出的原因是對治當時佛教各種弊病,契合時代人心,其理論依據是根據經論、修證而得出的判教理論和「真現實論」而「真現實論」尤為需要注意。從歷史和文獻角度看,人生佛教的提出歷程也有萌芽、基本成熟、正式提出三個階段。對於太虛大師的各種提法,如人生佛教、人間佛教、今菩薩行、菩薩行、菩薩學處等,需要用「不二」的思惟去理解。而太虚大師對僧信的教育的規劃,於理解人佛教也有著補充說明的作用,需重視。在理清以上問題後,對於人生佛教的八種有影響力的質疑做出回應。如果仿照星雲大師界定人間佛教的四句偈,那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可以歸納為「佛說的,人要的,現實的,進化的」。要說明的是,並無必要定太虛大師於一尊,因為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發展,並不是那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集體的、接力的創造過程。太虚大師、星雲大師前後兩位大師交相輝映,亦可謂中國佛教史上難得的盛況。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
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符合了清代以降淨土宗的世俗化趨勢,其以太虛大師以來的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思想為直接理論來源,同時圍繞當代社會問題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論内容。他以人間淨土思想作為人間佛教理論在實踐上的最終呈現,並充分整合傳統唯心淨土與彌陀淨土,化為己用。其所擘劃的人間淨土藍圖分別在個人、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展開,體現了建設人間淨土的現實性與可行性。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是淨土信仰在當代新的呈現方式,賦予了淨土信仰新時代的生命力。他充分整合現代與歷史雙重資源,為人間淨土的建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此外,其人間淨土思想還與傳統儒家大同理想社會以及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想相一致,更吻合了世界範圍內宗教世俗化的發展趨勢,並將對後者產生持續的影響。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性觀與人間佛教女性觀對比研究
從佛教創始以來,佛教女性問題就引起了佛教內部和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女權運動的發展和女性思潮的興起,佛教中的女性問題顯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佛教女性的地位相比之前有了大的提升,愈來愈多的學者開始關注佛教中的女性問題。 本文主要採用文獻研究和歷史研究的方法,試圖從以《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為立足點,女性的生理本質、社會角色、宗教生活等幾方面來探討早期佛教的女性觀。得出早期佛教對女性本質有著客觀的認識、同情女性所特有的痛苦、承認女性有足夠的智慧修行等内容。同時從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分析、對比當下人間佛教的女性觀。從而發現佛教女性觀從古到今發展過程中的相同點。體現出人間佛教,尤其是星雲大師所堅持的男女平等的觀念是對佛教眾生平等的堅守。同時在這一對比中尋找應對新時期佛教女性問題的新的出路。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本文由考察「人間佛教」一語的英譯出發,通過梳理和分析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代表性的界說和定義,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星雲模式」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既有歷史的時代的影響和烙印,更是星雲大師獨特的個性氣質和長期的弘法經歷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