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時下對未來學的討論,除了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更往往集中在科技革命對人類的未來的影響,例如生物科技革命有可能衍生出來的「後人類的未來」(posthuman future)。然而,最先引起公眾對未來學(futurology)廣泛關注的,是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該份研究報告是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負責草擬,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經濟增長是需要消耗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經濟是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增長,因此人類需要思考「可持續發展」作為出路。俱樂部有成員補充說,雖然很多極限都是真實的,但這些極限可能是永遠達不到的,因為在達到這些極限之前會有很多的阻礙或限制,例如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上,最後還有那在人性內的限制。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阿含經》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本文以《阿含經》為主,來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人格。一般來說,印度是一個神祕的國度,印度人也崇尚神祕。他們以修行各種不同的禪定與苦行,來追求與神祕的大梵結合,或者與人們難以理解的、絕對的、最高的真實結合。所以印度人的思想發達,這就是為什麼印度產生這樣多宗教的原因。
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女人相應》思想主題的價值及其新譯
《女人相應》是南傳大藏經相應部六處品中十部分相應經之第三部分相應經,原來的名稱是:Mātugāmasaṃyuttaṃ。Mātugāma,是「女人、女性」的意思,saṃyuttaṃ,是「相應」之意,表示經典的主題分類,因此這部經典的名稱,可以譯為《女人相應》,或《女人相應》。此經一共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 1. 第一品:中略品,共包括十四部小經;2.第二品:中略品,共包括十部小經;3. 第三品:力品,共包括了十部小經。故南傳相應部這一部分名為《女人相應》的經典中,其實一共包括三十四部小經。 本經在敘事方式上,是由薄伽梵對諸比丘說出,及對尊者阿那律說出。由經文內容的質樸性、生動性、現實性來看,應可斷為釋迦牟尼佛原始佛教時期一部重要的經典文獻。由經文的思想主題來看,本經是一部關於女性思想的重要經典。再由經文編輯的邏輯性、系統性來看,本經的編輯顯然經過了佛陀早期弟子認真、細緻的整理和編排。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時下對未來學(futurology)的討論,往往集中在科技革命對人類未來的影響,例如生物科技革命有可能衍生出來的「後人類的未來」(posthuman future)。然而,最先引起公眾對未來學廣泛關注的是1972出版的《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該份研究報告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負責草擬,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經濟增長需要消耗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經濟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增長,人類須要思考可持續發展作為出路。羅馬俱樂部成員補充說,雖然很多極限都是真實的,但這些極限可能永遠達不到,因為在達到這些極限之前,還會有很多的阻礙或限制,例如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最後還有那在人性內的限制。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 之比較為主
南嶽慧思禪師以禪法著稱於當世,但在其思想的代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運用大量「忍辱」的資料來詮釋甚深禪定的安樂行,由此可知,「忍辱」在慧思生命修持的重要性。但相較慧思其他論題的研究,其忍辱思想的研究就顯得寥若晨星,因此,筆者以「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之比較為主」為題,以補足此欠缺的版圖。學界認為慧思的忍辱思想來自《大智度論》的影響,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的忍辱思想,同時也涉及了《大智度論》 忍辱思想之探討。本文共分四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分類之異同;三、《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含義之異同;四、結語。依上述之論述,結論出支持慧思走過人生風雨忍辱力的真貌、其忍與不忍之間的分際,和其忍辱思想的特色,進而提供現代行者一個修持忍辱的參考指標。
佛教的慈悲主義
談到佛教,大家總是說「佛教以慈悲為懷」,慈悲是婦孺皆曉的名詞,慈悲為懷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但是許多人不了解慈悲的真正意義。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雖然有無量的法門、教義,但是皆以慈悲為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更是慈悲精神的實踐與完成。般若經說:菩薩因眾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長養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薩看到眾生的憂苦,不激發慈悲心,進而上求下化,拔苦與樂,是無法成就菩提大道的,因此慈悲心是菩薩行的必要條件。
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者主題論壇「人間佛教的百年回望與反思」宜興舉行
,張文良教授談及現代詮釋學視野下的佛教文化,並認為在現代詮釋視野下佛教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文化是進入社會的人間佛教。同時,張教授還強調從事佛教研究,一方面要注重古典解釋學的研究,追溯佛教經論的真實內涵,另一方面,要學會當代解釋學的理念和方法,通過對古老佛法的創造性詮釋,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為當代文化建設做出貢獻。隨後,張文良教授談及佛教對當代生死學的借鑒。張教授認為,以星雲大師的生死學理論為基礎,結合海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人間佛教可以建立起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死學體系,這是人間佛教在理論上的重要突破口。 王雪梅教授表達了她的思考,就人間佛教的「化社會」與「社會化」.....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佛法真義6》引領讀者結合佛教與僧信二眾的生活,期盼大眾採取實際行動、重新檢視修行。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佛法真義, Buddha-Dharma: Pure and Simple, 星雲大師著作英譯 人間佛教研究院 【好書分享】《佛法真義》英文版第六冊壓軸出版 多元主題呼籲實修 《佛法真義》英語翻譯自2018年啟動以來,歷經六個年頭,最後一塊拼.....
研究院主任
d Ph.D. dissertation.《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 Taiwan: 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 January 2000. Original Ph.D. dissertation.《抉擇於真偽之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00. 《知命與樂天――中國人的命運觀》.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September 1999. Zhou, Shujia. 《清代佛教史料輯稿》, eds. Su Jinren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