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達拉斯講堂人間佛教論壇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論壇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人間社記者傅碧珠 美國達拉斯報導 2024年9月29日,佛光山中美文化講壇在達拉斯講堂開辦一場主題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論壇,此外也應青年團之邀,舉行一場英文座談會。論壇及座談吸引近100位信眾和30位青年參與。 由台灣遠道而來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副院長妙光法師及知悅、知桐法師等一行人,雖然一路舟車勞頓、講座不斷,但論及佛法時,仍精神奕奕、侃侃而談。論壇由休斯頓檀講師趙辜懷箴主持,邀請妙凡法師、妙光法師及檀講師趙元修居士與談。 整場論壇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四個子題進行。妙凡法師首先闡明.....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開展人間佛教新思維
圖說: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全體合影。 人間社記者楊小萱攝 人間社記者 陳昭瑋 上海報導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開展人間佛教新思維 圖說:王雪梅教授。 人間社記者楊小萱攝 提供大陸青年研究人間佛教平台、探討當代人間佛教議題的「2016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5月20日於上海星雲文教館展開。主辦單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從上百名青年的提交初稿中,選出最完整、架構清晰的24篇佳作,匯集通過初選的青年學人於題報會上呈現論文架構與論點。題報會現場同時由南京大學程恭讓教授、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及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針對研究方法、論點建構及文獻輔助等層面,給予題報的青年指導與.....
論佛光山清規的特色及其時代意義
就當前人間佛教理論建構與實踐展開的佛教取得的發展,星雲大師及其開創的佛光山教團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係世界之所共睹。本文從「組織和制度」的角度,研究僧團與清規的關係,就佛光山清規的歷史源流問題,筆者在清規發展的脈絡底下,旨在說明清規的編撰是佛教因應時代的呼喚所做出的反應,它深植於特定的社會、文化等歷史條件中,目的在解決特定的問題;佛光山清規的產生,一方面來源於星雲大師各個時期的人間佛教實踐,並貫穿在半個世紀以來佛光山教團横、縱發展全過程,其編撰形式和內容與過去的清規存在較大的差異,而特色主要體現在規範對象、核心價值和目標設定上,體現了清規的時代性格。佛光山清規本身所具有的特點,也反映了以星雲大師為首的佛光山教團,在探索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開拓性嘗試,對於探索佛教的未來和發展,扮演獨特的角色,並發揮出重要作用。
公共性對現代佛教制度建構的影響—以佛光山為例
公共性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徵,對現代佛教制度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國家制度的建設對普羅大眾訴求的關注及對公共權力的要求不斷加強,因此,在宗教神聖性基礎上建立政權的合法性被瓦解後,宗教的公共性已然成為其影響社會建構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宗教要想更好地實現現代化轉型,對其公共性的挖掘將成為宗教與現代社會良好互動的契合點。在中國傳統社會,佛教僧團作為區別於血緣家族的生活共同體,體現了其固有的公共特性。公共性在佛教現代制度改革中分別表現為,佛教從內部進行革新以回應時代的質疑以及佛教與其他宗教共存的問題。具體的制度構建則可以從僧團和宗教空間兩個中心展開。佛光山是現代佛教制度改革的成功案例,星雲大師從開山一開始就意識到了佛教的發展必須與現代化社會的發展相互適應,從其弘法理念到制度細節無不體現了公共性的特徵,不僅促進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有益於佛法的弘揚和發展,而且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值得借鑑。
太虛大師的佛耶對話及其對現代佛教的影響
近代中國佛教面臨內外困境亟待革新,二十世紀早期傳教士對待佛教的態度也開始轉變,佛教與基督宗教在民國時期進行了有效的交流對話。其中太虛大師站在佛教本位立場;對基督宗教神學中的上帝觀與神創論、靈魂觀與博愛觀進行了批判;但在佛教革新過程中,也發揮善巧方便的智慧對基督宗教現代性的組織、傳教方式等進行了肯定並借鑑。民國時期的《教務雜誌》中也反映出太虛大師的基督教神學觀,及其對基督教現代方式的借鑑,同時對於太虛大師和佛教現代革新也多有涉及。從基督宗教與佛教兩方面的文獻對太虛大師這場佛耶對話的個案進行梳理,對於晚清民國時期的佛耶對話研究及今天的宗教對話,都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焦窗隨筆:新時代與僧青年
星雲大師「以文弘法」寫作策略研究
星雲大師在「以文弘法」的創作實踐中,主要遵循口語化、說理化、多樣化的寫作原則,主要採用語錄體、小品體、傳記體這三種便於弘法的文學體式進行創作;在寫作手法上,他頻繁使用鋪排、妙用譬喻,幾乎不使用誇張,又善於運用鮮明的對比和短句。寫作原則、寫作體式和寫作手法三者的完美結合,使得大師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以文弘法」寫作策略,對後來的宗教弘法實踐具有借鑑意義。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修行觀的核心觀點和重要容。「行佛」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提煉三個階段,是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事業的重要理論總結。「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全新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現代佛教世俗化的内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化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古老的佛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地合,星雲大師的「行佛」思想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從全球宗教世俗化運動的大背景來看,「行佛」思想是現代宗教世俗化浪潮在中國佛教的理論共振,為世界宗教修行實踐的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模式」。從這些意義上來說,「行佛」論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