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累累碩果
《星雲大師全集》在中國大陸以簡體字出版,是二○一九年中國佛教界、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我有幸獲贈一部,粗略翻過,歡喜無量。《全集》第二十一冊《佛教•人間佛教》,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表述,雖然其中的大部分內容我以前都拜讀過,但重溫一遍,頗多感觸,深受啟迪。
人間佛教對居士生命改良機制的質性研究—以「佛光青年」為例
人間佛教作為中國佛教復興的主旋律,近百年的探索在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和生活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經驗。那麼作為人間佛教的最终端 — 人,他們的生命改良發生機制如何?本研究以扎根主義範式,對 19 名「佛光青年」和 14 名「非佛光青年」進行深度訪談,以 Nvivo11.0 為分析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佛光青年的生命改良可以分為初始、中間和當前收穫階段。最終得出三階段、十二影響因素的居士生命改良機制模型圖,通過生命改良動態過程研究以發現學佛促進生命改良的關鍵因素,進而從目前改良的靜態結果來反觀佛教對個體生命的真實影響,為個體、組織和社會等不同主體實踐人間佛教提供借鑑。進而得出以佛教組織為中心,積極主動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體現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以個人為主體,利用自身角色行菩薩道,實現菩薩品質;以在家居士為切入點,創建大陸居士佛教自 組織為主要模式;以佛陀本懷為精神內涵,持續發揮人間佛教社會功能。
志意.深情.慈悲.智慧——從《詩歌人間》所看到的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作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正信,與文學也有密切的關係。星雲大師對佛學與文學的關係便有自己的認識,他曾說:「當初我把佛經比喻成文學的著作,在佛教界裡是很難獲得認同的,長老們認為我的話褻瀆了佛法,不應該用佛經去遷就世俗,但從一個喜好文學者的心理來看,同樣是真善美的作品,為什麼佛學就不能和文學結合呢?」 在星雲大師3千餘萬字的著述中,文學作品具有較高質量,也占有極大分量。從比較純粹的文學形式來看,星雲大師創作的詩歌,數量雖不甚多,但形式多樣,風格獨具。2013 年底,台灣著名出版人高希均、王力行策劃出版了星雲大師的第一本詩歌集《詩歌人間》。該書收集了星雲大師各類詩歌作品凡335首,分為詩(22首)、歌(63 首)、祈願文(50 首)、佛光菜根譚(200 則)等四類體裁,創作的時間跨度達60年之久,可謂以詩歌的形式展示了星雲大師一生的志意、深情、慈悲與智慧,讀者從中可以生動地看見大師的形象,感受大師的人格。以下,筆者以三個方面來敘述。
支謙譯《佛說老女人經》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佛說老女人經》(梵文名:ārya-mahalalikā-paripṛcchānāma-mahāyana-sūtra)是早期大乘佛教的一部經典,並且是早期大乘佛教中比較明確地具有女性問題意識、也比較明確地包含女性佛教思想的一部佛教經典。此經也是最早由三國時期譯經大師支謙傳譯到中國的幾部早期大乘佛教女性主體角色經典之一,不僅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中國佛教譯經及思想的歷史上也有其特殊的價值。本文擬對這部經典的佛教思想及其相關問題加以探討,從性別平等這一大乘思想的特殊視角,管窺早期大乘佛教思想發展的歷程及佛教思想蘊涵的深厚的人文價值。
僧團‧ 教團‧ 社團——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實踐機制研究
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佛教革命思潮影響深遠,一定程度上,它預示了整個二十世紀人間佛教思想變遷的基本問題。 民國初年,佛教革命的領軍人物,當屬太虛大師。太虛關於佛教「三大革命」的提出,吹響了近代中國佛教革新的進軍號。此前雖有佛教革命之提倡,比如華山、棲雲、蘇曼殊等,曾經提到面對劇烈變革的形勢,「佛教非速革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但這些提法均無明確的改革方向。至太虛大師「教理、教制、教產三大革命」的提出,則使當時中國佛教界有了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在其影響下,許多有志於佛教革新的仁人志士們先後提出了改革佛教的具體設想。
人間佛教的倫理性與社會意義
人間佛教是繼惠能「六祖革命」以來,中國佛教史上又一次的重大革新。應該說,這次革新奠定了中國佛教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方向。繼太虛大師後,法舫、大醒、慈航、印順法師與趙樸初居士等人,在太虛大師的基礎上,將人間佛教思想作了系統、深入、全面的分析與闡述,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進一步推動與發展。進入二十世紀六○年代,星雲大師更是將人間佛教思想從理論的建構模式之中轉化至社會實踐的過程之中。
試析人間佛教誦經的深義
人間佛陀的教導能綿延至今,全拜經典之流傳不輟,現今不只中國佛教仍保有經典的諷誦,乃至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等僧團,都將之列為日常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功課。佛世時的誦經,隨著時間、空間及風俗文化的差異,各自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雖然如此,諷誦經典卻從未於僧團修行中消失匿跡,顯然誦經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與功用存在。
星雲大師.佛光山.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既古老又全新
我們知道,我所說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開創的,並且確立的,早就得到各界高度評價。它引領著一個時代的精神生活和信仰生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法師是大師的晚輩,他也高度評價及認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但是到底要怎麼去看待人間佛教?也就是說,怎麼去看待大師所創建的人間佛教,並不是一件那麼簡單的事情。
略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人文精神
「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是由民國時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宣導者太虛大師提出來的。太虛大師目睹清末以來中國佛教的衰敗落後,主要表現為寺廟常常依賴經懺法事―超度亡靈的收入來維持僧團的生存,也就是說,當時的佛教是為「鬼」和「死人」服務的;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本來是為了解決人生問題,要為活人服務,與世俗社會緊密聯繫,亦即「成佛在人間」,「人成即佛成」,因而積極宣導「人間佛教」運動。
批判、圓融、會通:論人間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性」
本文透過對「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解析,闡釋在佛教歷史傳統中即已具有的「人間性」。此一「人間性」的特色,即在於透過面對人間事物的思考活動,以安立其在於佛教解脫活動的位置,它們說明了佛經中「諸佛出世間」的理由與例證。 現代人間佛教的佛教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在佛教歷史上之進行及所成立的理論。除此之外,當然人間佛教之出現也有中國佛教回應現代化要求的理由,是佛教在現代歷史中進行自我省視及改革的結果。然而,人間佛教進展至當代,人間佛教可重新思考佛教的「人間性」與現代文化的「現代性」的問題。經由一種交互省思的過程,筆者認為可藉重佛教「人間性」的「批判、圓融、會通」三種思考活動的既有成果,來豐富「現代性」之內涵,重新思考「現代化」之目的;當然佛教也必須檢視其現代化的目的及理由,不可一味的以現代化為足夠的目標,而不謹慎面對佛教現代化所會引入的現代性的問題,乃至遺忘佛教自身解脫之要求。 當人間佛教完整地面對「人間性」與「現代性」之問題,並且正確掌握其含義,理解限制並改正問題時,人間佛教的哲學理論,始能充分完整地被正式建立,從理論與理踐上實現「人間佛教」為當代中國佛教史的真正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