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程恭讓教授的大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不但系統地呈現了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發展階段、精神特質、核心理念及實踐指向,而且深入地探討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佛理基礎。在程恭讓看來,星雲大師成功地開展「人間佛教」,主要在於「善巧方便」及「般若智慧」,所以他強調星雲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現代人間佛教導師」,「星雲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諸行者中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所以在現代人間佛教的思想脈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們認為,根本的理由是:星雲大師是第一個成功地運用其嫺熟的善巧方便智德,非常系統而深刻地揭明人間佛教的教體、教用以及教相。從『體』、『相』、『用』三個層面來施設和建構人間佛教的教理系統,人間佛教教法的思想理論系統才得以落實、得以圓滿,得以成就。……在這個意義上,星雲大師不僅是二十世紀下半期迄今以來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宣導者,也是真正能夠圓成現代人間佛教教法思想理論系統建設的一位導師,因而我們說他是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創立者」。
人間佛教的性別平等思想——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為中心的觀察與解讀
在1954年元月10日出版的《人生雜誌》第六卷第一期上,刊載了署名「摩迦」的長篇連載佛陀傳記《釋迦牟尼佛傳》的第一到第七章,「摩迦」是青年時期星雲大師的一個筆名,此後結集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不僅是現代漢傳佛教史上一部重要的佛陀傳記,是星雲大師年輕時期收到廣泛社會關注,並給他帶來終生榮譽的一部原創性作品,也是反映其人間佛教思想「初熟」的一部傑出的現代人間佛教經典著作。
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梵文Upāyakauśalya 一詞,在漢譯佛典中的意譯有善巧方便、方便善巧、善權方便、權巧方便、權方便、善方便、巧方便、權方便,乃至善巧、善權、巧便、方便等等;音譯則有漚和俱舍羅、漚波耶、漚和等等。在佛學研究中,多統稱為「善巧方便」或「方便善巧」。根據學者程恭讓先生的研究,善巧方便本質上是「佛陀與眾生之間展開有效互動的智慧和能力,以及通過這種互動和引導最終使得眾生達成佛陀的證法菩提」,善巧方便是「將佛陀證法與佛教教法連繫起來的橋梁,是佛陀走向眾生的依據,也是眾生走向佛陀的條件」。在大乘佛法義理體系中,「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智」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之間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邏輯關係,構成了整個大乘佛教智慧學最基本的義理模式。
從《佛說吉祥經》再論人間佛教的學理依據─兼涵《吉祥經》語文學分析及《吉祥經.義注》漢譯(中)
在這裡,因為本母已經被建置,即是所謂「因為對於如是云云等等誦讀的意義,要根據種種的品類予以解釋,因而說言了起源」,而且,對於這個起源而言,這裡就是它應當被解說的機會:因此,我首先解說這個吉祥之問的起源,然後將解釋這些伽他字句的意義
傳承中華文化: 第四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成功舉辦
改研究計畫。研究計畫經複審後,方可進行論文寫作。本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論文發表會將於年底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北京光中文教館執行館長慧得法師、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西華師範大學王雪梅教授、星雲文化教育基金會張靜之秘書長出席開題報告會並致辭。開幕式上,慧得法師首先對出席開幕會的各位嘉賓和參與此次開題報告會的學生表示歡迎。他表示,很歡喜在京舉辦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開題報告會,這是既是對光中文教館的肯定,也是對在座各位同學的勉勵。星雲大師五次曾蒞臨光中文教館,每日仍在辛勞。青年學者更應受此鼓舞,投身人間佛教研究。慧得法師特別強調,星雲大師非常關心近現代.....
傳承中華文化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開幕
圖說:2019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在揚州舉行。 圖/鑒真圖書館提供 人間社記者 慧法 揚州報導 圖說: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致詞表示,希望同學們在論文研究的背後,透過這個活動能夠深入思考,重新評估中華文化、佛教文化的優異價值。 圖/鑒真圖書館提供 圖說:學子認真聆聽指導。 圖/鑒真圖書館提供 圖說: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表示,研究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鼓勵大家經由此學術活動,觀察佛教文化和現代社會之間的流動關係。 人間社記者鑒真圖書館攝 傳承中華文化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開幕 圖說:鑒真圖.....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第九章 佛光西來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國際化的大試驗場 —以西來寺參訪劄記為主
佛光山大洋洲人間佛教「本土化」的主要成就
自1989年星雲大師首訪考察澳洲並成立中天寺以來,佛光山在大洋洲的人間佛教發展經過近30年的砥礪奮進,在諸多方面成就斐然,一派欣欣向榮氣象。在「本土化」方面,人間佛教立足澳洲和紐西蘭,殫精竭慮,鍥而不捨,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通過基礎設施、內部管理、宗教弘化、社會生活等四方面的多種途徑,已經取得多方面的可喜成就。第一,在道場建設方面有一些極具創意的建築。第二,通過佛教節日、宗教活動等對當地民眾的社會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第三,信眾的組織結構和精神面貌已經向更適應當地社會的方向發生變化。第四,在人才培養方面已經創辦了南天大學,並努力培養海外弘法人才。同時,人間佛教的僧眾及其思想、人間佛教的理念和事業獲得當地社會各界的肯定和嘉獎,這也是「本土化」成就的重要體現。
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
時下對未來學的討論,除了討論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更往往集中在科技革命對人類的未來的影響,例如生物科技革命有可能衍生出來的「後人類的未來」(posthuman future)。然而,最先引起公眾對未來學(futurology)廣泛關注的,是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Limits to Growth)。該份研究報告是由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負責草擬,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經濟增長是需要消耗天然資源,而天然資源是有限的,因此經濟是不可能毫無限制地增長,因此人類需要思考「可持續發展」作為出路。俱樂部有成員補充說,雖然很多極限都是真實的,但這些極限可能是永遠達不到的,因為在達到這些極限之前會有很多的阻礙或限制,例如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上,最後還有那在人性內的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