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梵唄音樂與佛教教義關係之研究
從現有相關的文獻一佛教音樂的學術論文中,較偏重音樂的形式與歷史發展。因此,本文將以梵唄音樂與教義的關係作為專題的研究報告。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 一、了解宇宙人生與佛教教義的意義是什麼? 二、了解梵唄音樂與佛的教義究竟有何關係? 三、未來該何去何從?
「人間佛教」之意義
從歷史上看,佛教無論在印度,還是在中國,都是和當時的人類社會的福祉相關。中國佛教自二十世紀起,太虛法師首倡「人間佛教」,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到發揚光 大,由中國而走向世界,都是為了「在不同的時空因緣裏,秉持佛陀重視現生、示教利喜的本懷,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
宗教立法之芻議
一、從歷史上看歷代的宗教法令 二、世界各國宗教法管窺 三、宗教立法得失之研討 四、我國需要一部現代的宗教法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之我見
大師在此書中,解說眾人的疑惑,並舉證我們所信仰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人間的教主、人間的佛陀。更以佛教在中國流傳的歷史事跡,證明佛教是佛陀一代的時教。現在提倡人間佛教,只是復興固有的佛教精神,回歸佛陀的本懷。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星雲大師的新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出版,對於「人間佛教」運動作了一個思想史的定位與論述,應該說是漢傳佛教「人間佛教」運動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和新的里程碑。此文是作者從近代漢傳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略為談以下三點作者個人的讀書所感:1)人間性與「文明論述」、2)近代佛教的正統性與回歸源頭、3)學術的論證與宗教的體認。
人間佛教之「人間」意涵
星雲大師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中,談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可以分成六個階段: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宮廷密教時期 (元明皇朝時期)。五、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大師曾經表示:「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教就是『人間佛教』。」既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大師為何要強調「人間」二字,以「人間佛教」來說明二十世紀後中國佛教重要的發展歷程?以下僅從「佛陀其人」、「歷史發展」、「現實社會」、「因緣和合」四 點來論述「人間」之意涵。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星雲大師的新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出版,對於「人間佛教」運動作了一個思想史的定位與論述,應該說是漢傳佛教「人間佛教」運動史上,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論著和新的里程碑。下面我想從近代漢傳佛教思想史的角度,略為談幾點個人的讀書所感。
用生命感動生命——論香港蓮華分會監獄布教之成就
中國佛教過去給人的印象,基本上是出家人遠離人群,躲於山林裡出世修道,人間佛教的出現一改這種風氣。其實,佛陀之所以發願出家、說法講經,都是為了解決諸多人間問題;可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政權更替、社會變遷、思想風氣等不同的因素,佛教慢慢走入了山林之中,形成了重出世、求自了、講清修的型態。近代的大師們提出「人間佛教」並非要標新立異,而是重新審視佛陀的本懷,讓佛法落實在生活之中,令佛教重新走入人間。依循佛陀本懷,當代人間佛教的慈善事業種類之多、層面之廣,實在不勝枚舉。以佛光山的慈善事業為例,應急救難的服務就有佛光山急難救助會、冬季救濟會、友愛服務隊等;照顧人的生老病死的服務就有宜蘭蘭陽仁愛之家、雲水醫院、萬壽園等。
從圓仁入唐求法巡禮經歷看大運河與海路之連接
日本僧人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經歷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歷可分為遊歷與求法兩方面。借由圓仁遊歷視角,海上絲路與大運河至少在唐代時已實現了客觀上的有效溝通。經由圓仁求法視域,海上絲路可通過部分居留處實現經由大運河與其他陸上絲路連接,為實現中外佛教文化的思想連繫搭建了橋梁。這些特殊交通樞紐位置中的佛教交流,也為圓仁的佛教融合與改造思想提供了精神內核。無論是遊歷抑或是求法,最本質的特徵是其中所蘊含的人間佛教的交流性,通過河海間「融合尊重」的交流,可匯成人間佛教學的信仰合力,實現信仰之躍。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之研究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晚年對人間佛教的定義,程恭讓教授稱之為星雲大師的「四句教」。從星雲大師對「四句教」的使用,弟子對「四句教」的賡續,學者對「四句教」的重視,均可見「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性。然而,此「四句教」為星雲大師何時所提出的?「四句教」之確切含義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是否存在過於重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而缺乏神聖性呢?本文試圖通過爬梳相關材料,以文獻學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考察;以思想分析的方法,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本文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四句教」作為大師詮釋佛教的原則與方向;大師對「四句教」有明確的使用特色;大師在「四句教」中也回應了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質疑,以及說明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