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看破紅塵 參透世情
看破紅塵 參透世情 See Past Worldly Affairs;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matters.
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壇 學界與宗教界對談
心悲願,以及佛館作為精神指標。陳嘉隆、楊政達、劉宗澧等幹部也分別提出與宮廟互動交流的心得,「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一切法都是佛法」大師法語字字珠璣,讓他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成為精神指標,以做朋友的心情,廣結善緣,達到真善美境地。 圖說:成大中文系教授林朝成致詞。 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圖說:中華傳統宗教總會長王金平表示,世界神明聯誼舉辦8年來,秉持互相交流合作、宗教融和的原則。 人間社記者許引玉攝 圖說:「2019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論壇」學者及神明聯誼會幹部展開對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王金平蒞臨表達關切之意,並與全員大合照。 人間社記者蔡忠宏攝 「2019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論壇」1.....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人間佛教」這一理念,由太虛大師及其後學揭出於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海峽兩岸蓬勃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佛光教科書五.宗派概論》),大師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可以預期的未來前景。也正如《佛光教科書》中的精闢總結:「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
分享跨文化思惟 妙光法師台中科大暢談國際觀
、面對、調整。 妙光法師應邀至台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演,不同系別的教授、教職員及學生出席。 國際觀, 跨文化思惟, 人間佛教, 國際弘法, 台中科技大學 台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梁彩玲主任全程籌劃及熱情招待。 妙光法師與台中科技大學陳同孝校長(右三)、應用英語系梁彩玲主任(右一)及出席師生大合照。 分享跨文化思惟 妙光法師台中科大暢談國際觀 10月26日,妙光法師應邀至台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演,主題為「360度的人生 -- 如何擴展國際觀及跨文化溝通思惟」,以求學時期及海外弘法經驗,分享擴展國際觀及提升跨文化思惟的竅門。現場逾60位不同系別的教授、教職員及學生出席。 陳同孝校長致詞及致贈感.....
論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的譬喻故事
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旁徵博引,其中就包含對於佛教譬喻故事的引用。佛教譬喻故事情節曲折,意涵豐富,是佛教文學中廣受喜愛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各種文體的文學作品中對譬喻故事的引用與講解,因傳播目的和對象的區別而展現出各異的特點,無論是論文中對佛教義理的形象化表現、講話中對佛教經典的通俗化闡述,還是藝文中對佛理指導生活的日常化解讀,都能體現出星雲大師對譬喻故事的深入解讀與圓熟運用。總之,星雲大師文學創作中對譬喻故事的引用,旨在以更為通俗化的語言形式接引信眾,傳揚人間佛教,弘法利生。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空間實踐及意義—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
空間實踐是人在生活中對於空間的感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微觀、具體而又生動的實踐。這一空間中的生活既秉承「早晚功課」和「不作不食」的傳統叢林規訓,也秉持大師「共食、共住、共修,都是一家人」的理念,空間中的大眾以其身心體驗形成了經驗性的人地關係。大眾在實踐中,生產出空間意義、並形成內在的空間認同,將意義與認同的空間打造成「地方」。而這一「地方」秩序的維繫體現在:既有一定的信仰神聖因素,也有生活樸素情感的「禮物」流動,這是具有當代人間佛教特色的話語建構嘗試,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以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之一。
當代社會中身心問題之省思與療癒─—取徑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身處當今的社會中,經常會聽到周邊出現抱怨工作壓力大、經濟有困難、情緒易失調、生命很艱難……等音聲,此種種抱怨現象,其實反映了當前社會許多人處在身心困限、無法安住,乃至陷溺於身心不由自主的情境中;面對種種身心所遭遇的問題,如何有所省思,並進而得到療癒,誠屬生命關懷的重要議題。 星雲大師曾開示:「唯有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法水,才能洗滌塵埃,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心靈之功!」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進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和樂安定。本論文取徑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具體探析人間佛教弘傳佛陀悲智雙運的教化,如何究竟解決人心困惑,乃至促進社會安定;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人們,人間佛教如何發揮調適身心靈的效能;而如此所開展之生命教育,在面對當代社會中的身心問題,又如何作為省思之參酌,以及可資參考的療癒之道。
大陸人間佛教所面臨的宗教生態環境— 關於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深層問題的分析及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佛教開始了復興,並經過趙樸初等人的大力宣導以及國家支持和知識菁英的配合,人間佛教已經成為大陸佛教最鮮明的發展趨向。1987 年3 月1 日通過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首次在中國佛教協會宗旨中提出「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2010 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章程進一步強化了對人間佛教的認可,從原來的「倡導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為「踐行人間佛教思想」。 在政府、佛教團體、知識菁英等各界人士的倡導、呼籲和支持下,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佛教在入世化、生活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功能,在人心淨化、倫理提升、社會和諧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釋放,大江南北的很多寺院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可喜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