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佛說吉祥經》再論人間佛教的學理 依據―兼涵《吉祥經》語文學分析及 《吉祥經.義注》漢譯(上)
本文的核心旨趣是思考《吉祥經》與現代人間佛教理論關聯性的問題。文章提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考量這種關聯性:(一)南北傳佛教都有《吉祥經》古老的經典傳承,(二)《吉祥經》義理建構視角及問題意識的特殊性,(三)《吉祥經》三十七種「吉祥法」的義理體系及價值旨趣,(四)中華文化與印度文化共用深厚的吉祥意識與吉祥智慧,(五)近現代中國佛教重新引入與修學《吉祥經》的努力。本文基於以上理由,系統而深度地探索了《吉祥經》的佛法價值及其對現代人間佛教的學理意義。為了討論的嚴謹性,本文也提供了基於巴利文《吉祥經》頌文的語文學分析,並把傳為覺音尊者所寫《小誦‧ 吉祥經‧ 義注》頌文部分首次予以全文漢譯。
北美佛光青年線上口譯培訓
營隊的學員皆發願繼承這份心,透過資深弘法人才的指導和自身對流行用語的理解,以全新的思維將佛法推向全世界。 學員依照自身口譯程度可選擇報名進階班或初學班。在第一週舉辦進階班課程,指導老師妙光法師特別針對中國成語和佛門用語設計課程。 第二週的初學班課程由知桐法師教導跟述、記憶、網路資源運用等技巧。也介紹佛教翻譯的歷史,簡述佛法從開始的口口相傳,到後來經典的集結。在佛法傳播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翻譯都非常重要。 學員們從讀開始下功夫,鍛鍊腦力;翻譯不強求完美,但要求正確。希望將佛法轉述讓更多人知道,將法樂傳遞給別人。 為了持續精進口譯人員的技巧,有利推動佛教弘法事業,「北美佛光青年中英口譯培訓營」於11.....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來西亞、南非、印尼等45位徒眾及叢林學院學生參加。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人間社 知睦 大樹報導 英文線上研修 大般若經中明瞭「如」 圖說:課程期間學員踴躍發問,教授一一耐心回答,例如闡述中國自雕印第一部藏經《開寶藏》後,各種藏經在中國的傳流。 圖/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為培養英語弘法人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8月2-6日舉辦第三期「英文經典研修——大般若經」線上課程,禮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教授(Dr. Lewis Lancaster)、本院榮譽教授授課。此課程有來自台灣、美國、澳州、菲律賓、馬來西亞、南非、印尼等45位精通中英文的佛光山法師及叢林學院學生.....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狄其安教授。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左起:上海文學院院長張勇安、佛教在線總幹事安虎生。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王志遠。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開幕式貴賓。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圖說:青年博碩士生學習觀摩。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和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五.....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圖說: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團體照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人間社記者 張曉藝 上海報導 圖說: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何蓉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圖說: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李峰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圖說: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段玉明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圖說: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法師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圖說:福州大學社會學系甘滿堂教授 人間社記者張曉藝攝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在上海星雲文教.....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6月2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盛大開幕。本次會議主題為「人間佛教與人生修持」,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李向平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唐忠毛教授、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及海峽兩岸多所著名大學的近四十位學者,和部分2018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共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在開幕致詞中介紹了會議宗旨,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深度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並對近現代佛教轉型問題進行深度研討.....
沈從文:永遠的「鄉下人」——讀《鄉下人:沈從文與近代中國》
無論貧苦出身、小學文憑,還是「接地氣」的創作方向,沈從文都算得上一個實實在在的「鄉下人」。沈從文本人也如此自稱。學者孫德鵬在近作《鄉下人:沈從文與近代中國》一書中,從「鄉下人」的視角,以史家筆法透析並串聯起沈從文的早年生活及其筆下一個個與山水相伴的活生生的人,重現了那份突破湘西地域的鄉土中國記憶。
「全媒體」時代下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研究
「全媒體」指媒介信息傳播採文字、聲音、影像、動、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法(多媒),利用廣播、電視、像、電影、出版、報紙、雜誌、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電網路、電信網路以及互聯網路進行傳播(三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現代宗教的發展,在現實社會變革的衝擊下,応該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通過大眾傳媒的作用,發揮其應有的社會穩定控制、文化傳承和整合、個人、群體身分認同的功能。全媒體時代下的大眾傳播方式,不僅沒有同當代宗教形成對抗或摩擦,而是應該更加緊密地合作與共存。本論文在翻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梳理了佛光山弘法布教的路徑方式,從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的「全媒體」形態入手,概括出六大方面,即紙質媒體形態傳播、數字媒體形態傳播、實體建築參觀傳播、直觀體驗感受傳播、菩提種子建設傳播、佛事活動儀式傳播,並對這六大方面的具體傳播內容和途徑進行了細緻論述,強調了現代社會傳播對弘揚佛法的重要意義。
民俗學視角下的觀察: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以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回應為中心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實踐者,他依據「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思想核心,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普示於社會,並推動當代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際化發展。同時,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是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思想文化變遷史的一個極有意義的切入點,他曾在多部著作中闡釋過自己對於佛教民俗化的觀點,這可以看作他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一個重要維度。 本文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佛教與民俗的關係,繼而在漢傳佛教史傳播的背景下,以太虚大師和星雲大師對待佛教民俗化的不同視角和態度為切入點,分別從歴史層面、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對比分析和隔空對話;其次考察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及具體質踐,將之放置在佛教民俗化,乃至佛教中國化的歴史語境中,發揮民俗學注重田野調查的學科優勢,在對佛光山萬壽園、佛化婚禮、佛教護法神、盂蘭盆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捜集活態資料,挖掘口承敘事,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研究中,同時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研究方法進行理性分析與理論概括:第三,以理論結合實踐、論證結合案例的形式,逐層推進,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及其意義。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大足寶頂山石刻藝術研究
大足石刻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文明成果,作為佛教造像石窟,在表達自身的宗教教義的同時,又暗含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在藝術作品的表現上,引入了諸多世俗生活元素,就造像本身而言,其「人間性」主要表現在創作題材及藝術風格的世俗化。而從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來看,不僅是佛教文化對於中國社會文化的渗入,同樣也是其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融和,對於「人間性」的追求,使得大足石刻產生了獨特的藝術文化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