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貪、欲及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以美國為例
貪婪,我們都知道貪婪是個原罪。由美國公民麥道夫(BernieMadoff)所規劃的投資基金相當成功,吸引不少富裕投資客。每年他總能回饋投資客高於其他基金的報酬,不過最後卻爆出他其實並沒有將資金投入市場,而是仿照龐茲騙局及老鼠會的手法,拿新進投資客的資金作為前批投資客的報酬。龐茲所經營的非法吸金騙局曾經相當火熱,並讓他成為紐約市的明星,受到金融界高度讚譽。不過,一旦客戶得知損失鉅額資金,他頓時淪為貪婪的小丑。當然,局中的參與者也是貪婪的俘虜。
論貪、欲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以美國為例
人們嘗試為貪婪脫罪的欲望非常強大,總會說:畢竟,我們僅是取己所需而已。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社會,已逐步成為「贏家大獲全利」的社會。頂尖的運動員、電影及娛樂界明星、音樂家、企業家及大型企業總裁等都極端富有。而稍有成就的運動員、藝人、音樂人及公司員工所得卻非常微薄。過高的薪資、分紅以及退休規劃提供了相當不合理的誘因,迫使人們產生必須追求極度成功成為贏家的欲望。許多美國大學名校的菁英畢業生,畢業後立即進入金融服務業,選擇銷售金融產品之路,而非對美國社會貢獻價值。一般能在美國金融服務業中成為「贏家」,都是肇始於:新鮮人被灌輸有權去期待百萬年薪的生活;而其他非金融的產業,即使拼命工作也無法造就一個贏家。其代價是甚麼呢﹖就像麥道夫一樣沒有誠信、欺騙,或是毀謗他們、剝削他人、隱瞞過錯及其他不名譽的言行,都是基於貪婪動機 (the motive greed) 而來的。
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
韋伯(M.Weber)在《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一書,探討基督新教的合理化發展與現代資本主義之間,存在著選擇性的親近性,開啟宗教對現世文明影響分析之先河。韋伯晚年寫成的《世界諸宗教的經濟倫理》,更進一步檢視不同宗教對現世經濟生活所抱持的態度,以突顯出基督新教現世宰治(inner-worldly mastery)的性格。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  A Commentary on Avalokitesvara Bodhisattva’s Universal Gate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