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陀之教 的一種精神本質,也毫不含混地指明了從早期佛教到現代人間佛教 一種內在的血脈關聯。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上)48 二、歷史比較的視角──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是實現 佛教「重大轉型」的先後大德 就現代人間佛教所出自的漢傳中國佛教而言,漢魏兩晉時期, 是印度佛教初傳中國,中國佛教努力消化、吸收印度佛教的階段; 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思想日漸成熟,判教分宗、獨立發展 的階段;宋元明清時期,是漢傳佛教逐漸衰敗,佛教脫離社會生活 主流,進入民俗化、邊緣化存在狀態的階段;而清末民初迄今的階 段,則是漢傳中國佛教逐步實現復興與轉型,現代人間佛教茁壯成 長、蓬勃興盛.....
主題座談「拭目以待的挑戰與機遇:人間佛教如何面對AI時代的降臨」
和觀察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將抓住時代的機遇,迎接挑戰,並調整其自身的發展方向。這都是AI時代下需要思考的議題。 首先,李利安教授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引出話題。李利安老師講述了人間佛教產生於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時期。那時的西方文化蜂擁而至,給中國社會帶來文化層面的巨變,這使得中國傳統佛教必須重新調整自身的角色,這引發了人間佛教的改革。AI時代的到來,人間佛教需要敢於面對並迎接挑戰,這是這個時代的佛教改革議題之一。其次,李老師介紹了“第三次浪潮”的理論,他說第一次浪潮是原始社會一萬年前的農業革命;第二次浪潮是機器產生的工業革命;第三次浪潮則是電腦的出現,也就是資訊化的時代,而AI時代的到來,很可能是人.....
The Changing Functions of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the revival of Buddh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llow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often translated as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become a very prominent label. It has served as a basic concept for various purposes, from the political self-legitimation of Buddhists, to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ized) thinking, to religious innovation. It has undergone a continuous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Buddhists’ needs at the moment in question. With its initial role, quite early in the 1980s, emphasized officially by Zhao Puchu 趙朴初 (1907-2000), the president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BAC), it becam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statutory purpose of the BAC and developed separately from, but not without the influence of, later dynamics in Taiwan. This article reflects on some of the steps in the 40-year development of what has been declar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renjian fojiao (“Humanistic Buddhism”). It focuses on its metamorphosi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BAC’s statutory purpose, asking what the concept has been necessary for and how it might still be relevant today.
從「回歸佛陀本懷」看 《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 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
中國佛教從中古至今一直存在重般若輕方便的傾向,導致在佛學研究和宗教實踐兩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當代中國佛教仍在轉型途中,以人間佛教為代表的漢傳佛教發展如火如荼,「回歸佛陀本懷」成為時代命題。《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從理論層面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該書梳理佛教思想發展史,立足於經文全面考察「善巧方便」思想及中國人的詮釋,提出初期大乘經典實際建構了般若與方便「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菩薩智慧學系統,指出善巧方便思想在大乘理論體系中的連貫性和重要性。回歸佛陀的本懷首先是明確佛陀的教化理念,該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提供一個建設性的方向。
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淺論
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被視為現當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被譽為開創了當代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而隨著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教團制度敘事主要建構者角色的退隱,佛光山重新面臨因歷史敘事的斷裂而存在可能的制度轉型危機。本文結合敘事理論和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把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討論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的相關制度實踐問題。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教思想理論。2.佛光山是實踐性成果。3.創建高素質並具規模化的僧團。4.推動信眾發展,建立在家居士弘法的檀講師制度,及國際佛光會組織。5.判教:回到佛陀本懷兼弘佛教又獨樹一格。6.成功地推動佛教近代化轉型。7.大幅度推進佛教國際化。8.推動兩岸和平。9.為台灣佛教探索正確方向的重大發展。10.成為大陸佛教今後改革發展的借鏡。 陳劍鍠談「人間佛教與建設人間淨土」,認為人間佛教與人間淨土的關係,是以「淨土」為弘揚人間佛教的終極關懷,並呼應方立天教授提出的「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禪宗之後的另一大創新」觀點。星雲大師重視人間佛教的性格,更進一步將其作為人類未來幸福的指標,期待大眾在面對各種境界挑戰時,能如.....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代」,星雲大師早已培養僧信二眾具有「自依」的精神,因此人間佛教將以經過試驗和磨煉的自覺和理性,做到「人人心中有人間佛教,時時奉行人間佛教」。 最後他歸納星雲大師對佛教有十大貢獻,不僅成功推動佛教現代化轉型及全球化弘揚,同時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指引出根本出路和正確方向。程恭讓舉例說明,如佛光人工作信條、佛光山四大宗旨及佛光四句偈,都是星雲大師70歲前後成熟思想的體現,在佛光僧團及佛光教團中,具有方向引導和政策指導的意義。而在思想義理上,也重新整合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辯證交融,「為現代文明的新菩薩學養創立了一種生命典範,更提供未來人類文明交流互鑑的智慧與價值。」 與談人尤惠貞表示,星雲大師將佛教帶.....
第三章 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