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華嚴經入門》第十一講:智慧的光芒
〈寶王如來性起品〉,以欲界最頂層之他化天宮為舞台而展開的最後一場說法。此品原本也是一部獨立的經典。西晉元年(291),由敦煌出身的竺法護(239-316)漢譯的《如來興顯經》,其內容就相當於本品和前述〈十忍品〉。近年來,在調查名古屋七寺藏寫本一切經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六十華嚴》譯出以後,曾有人單獨抄出〈寶王如來性起品〉的內容,並作為《如來性起微密藏經》單經流通,最終傳至日本。這一事實顯示出本品雖然基於一定的關連性被拼入《華嚴經》當中,但它和其他各章之間缺乏明顯的連貫性。
「知行合一」與「佛教仁學」——對星雲 大師〈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的體認
毋庸置疑,星雲大師為當代人間佛教運動最重要的推動者。然大師不僅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實踐家,同時也是一位著述宏富的佛教思想家,其多達三百六十五冊的《星雲大師全集》充分說明了此點。故若離開星雲大師的文字著述,則我們委實很難了解其人間佛教運動的開展。當然,星雲大師不是一單純的佛教思想家,其之文字著述總是應時而作,具有一針對性、引導性,故總是配合著「實踐」。此一「實踐」,包括兩個方面:外在而言,即是人間佛教運動這一大的「社會實踐」;內在講,則是星雲大師自身的「生命實踐」。可以說,星雲大師的一生即是自身的「生命實踐」逐漸自覺地與外在的人間佛教運動這一「社會實踐」融合一致的過程。
【一筆字.紙上展】夫妻之道(百忍太和)
一忍可當百勇
一忍可當百勇 A moment of tolerance outplays a hundred warriors
心中要有什麼?(一)
心中要有什麼?(一) What to Keep in Mind (1)
星雲大師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一)
映了這個會議平台的學術性、專業性,更是充分凸顯了這個會議平台的理論性,現實性及實踐價值。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代表星雲大師感謝諸位參會學者並播放大師影片。大師在影片中說,「我們要肯學,要肯忍耐,要給人家能接受,要發揮自己的勤勞,要負責任,要為社會服務,一定要發展自己,要自己有前途」,相信大師的這段話一定能激勵參會的諸位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積極主動的為人間佛教和佛教文化學術研究事業的發展作出努力。妙凡法師提到,此次研討會以「人間佛教與文明交流互鑒研究」為核心主題,主要目的在於對人間佛教展開系統性的研究。21世紀的中國佛教已經進入到以人間佛教為主流的時代,人間佛教的整體理論思想的建構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