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佛光菜根譚》與《菜根譚》之差異
《佛光菜根譚》是星雲大師仿照《菜根譚》的體例,根據自己三十多年來弘法時所說的片言隻語而寫成的一部人生智慧書。與《菜根譚》相比,《佛光菜根譚》與《菜根譚》在君子人格的界定、立身處世的原則以及人生境界的追求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究其根源,乃在於《佛光菜根譚》立足當下,精進勵志,普度眾生,是宗教家基於道德倫理的「善」的哲學;《菜根譚》則體現更多文人對人生的把玩與欣賞,是傳統文人基於文學藝術的「美」的哲學。
「人間佛教的經濟與管理文化」論壇
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佛教徒從事商業行為,須講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理,依佛教的教導,此「道」如符合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之「八正道」,則能使佛道成為商道,讓佛商在從事經營買賣時,俾所遵循。任何企業皆須講求利潤,講求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佛商在追求利潤的情況之中,必然有超越功利的佛道作為遵循依據,將所獲取的利潤轉化為社會福利,成就企業的最大價值。 兩千多年歷史的佛教,恰為企業界提供豐富的資源;而且,佛教有組織、有制度.....
星雲大師情愛觀對建設當代儒家 愛情倫理的啟示
儒學與佛教在當代面臨相似的,由內外環境的變化帶來的對愛情話題的言說困難。在此背景下,星雲大師的情愛觀可以給當代儒家愛情倫理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啟示。對於當代儒家的愛情倫理來說,首先要回答的是其建設如何可能的問題—基於愛情與士君子出仕的相似的心理結構,可以從儒家對政治的論說中引出其愛情倫理的基本原則,即是對此一問題的回答。星雲大師的情愛觀,要求情愛走上一條擴大、昇華與淨化之路。對情愛之中的欲望的淨化,是踏上這條淨化之路的第一步;一種作為真善美的愛—即是智慧的、慈悲的、莊嚴的愛,是這條路的方向所在。星雲大師對愛的擴大、昇華的要求,對愛的、善的維度論說,均是建設當代儒家的愛情倫理的理論資源。其中的愛的淨化的原則,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啟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