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書寫亦修行——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之意義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成果豐碩,其中有著大量文藝思想資料。如何解讀星雲大師文藝思想資料?這是本文欲解決的主要問題。本文提出應以文學視角與佛學視角相融和的方法,來解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藝思想著作,並以「書寫」為例進行了嘗試性解讀。本文認為,「書寫亦修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兼具文學與佛學特性,以文學與佛學相融和的視角解讀之,其內在意蘊具有三方面特殊意義,即書寫即生命、書寫即修行、書寫即弘法。最後結合闡釋,提出了人間佛教書寫對文學研究的若干啟示,包括書寫是文學活動也是佛學活動;修行是佛學活動也是文學活動以及促進了中國宗教詩學的研究等。
論《佛光菜根譚》與《菜根譚》之差異
《佛光菜根譚》是星雲大師仿照《菜根譚》的體例,根據自己三十多年來弘法時所說的片言隻語而寫成的一部人生智慧書。與《菜根譚》相比,《佛光菜根譚》與《菜根譚》在君子人格的界定、立身處世的原則以及人生境界的追求上,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究其根源,乃在於《佛光菜根譚》立足當下,精進勵志,普度眾生,是宗教家基於道德倫理的「善」的哲學;《菜根譚》則體現更多文人對人生的把玩與欣賞,是傳統文人基於文學藝術的「美」的哲學。
人間佛教教育之發展――以印順導師與星雲大師為例
從佛陀開始於鹿野苑說法,佛法教育始具雛形;佛教傳入中土,中國佛教的叢林式教育逐漸成形。流傳至今,隨著時代轉變,佛法教育的方式也必須契應世間的潮流,以達弘法之效。當代最受矚目的便是「人間佛教」的傳揚與開展,而目前在兩岸之間可謂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即是「印順導師」及「星雲大師」;故本文欲探討兩者在佛教思想上的傳承與發展,以及對於人間佛教理念的倡導、佛教教育的落實,並提出兩者弘化性格的共性與殊性,文末則高度肯定兩者所發揮最具影響力的教育貢獻!
佛教回傳印度之比較研究 ── 達磨波羅大菩提會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本文基於2014年底筆者對印度新德里之大菩提會佛寺和佛光山德里文教中心的訪問和訪談,以及相關文獻資料來討論。印度佛教自中世紀凋零,十九世紀後由達磨波羅及其大菩提會重新引入印度,大菩提會當年的努力及其在印度的發展狀況,既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背景,也是剛在印度起步的佛光山道場可以借鑑的寶貴財富。本文比較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歷史背景、弘法思想和弘法內容及方式。文章旨在對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在印度的進一步繁榮,提供一些基於實地觀察和文獻資料的研究。
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 文化適應及成效——以荷蘭荷華寺為例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1967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陸續於全球創建200餘道場,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隨著佛教國際化的推動已在世界各地獲得肯定、認同,星雲大師於2001年,又提出「本土化」的主張。所謂「本土化」,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在歐洲此數千年深受基督教影響與蘊育之區域,外來宗教之傳播實屬不易,希望藉荷華寺此個案之分析,來看佛教本土化如何落實。 此篇論文,作者以自身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駐錫荷蘭佛光山荷華寺之經驗,透過荷華寺個案研究及歸納,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探討及瞭解荷華寺發展出具當地特色本土化「荷蘭佛教」之成果及期間所遭遇之困難。 希望荷華寺結合當地之有利條件,在荷蘭弘揚人間佛教之成功經驗,可提供其他歐洲國家弘法度生之借鏡,未來能在佛教本土化之前提下,將人間佛教之種子播灑處處並開花結果。
人間佛教之平面弘法傳播 ──《人間福報》弘法服務為例
人間福報創辦之初,正逢台灣經濟景氣走下滑,政黨意識形態鬥爭加遽,財團併購媒體的轉折期。星雲大師力挽狂瀾,除了以文載道,倡議人間佛教理念精神;並將三好、四 給、五和之理論與實踐推廣到社會各界;同時推動媒體環保日,設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優秀媒體從業人員。人間福報創社十五周年,與時俱進,將重要政策、經濟、民生等時事新聞置於頭版,以焦點取代創刊以來的﹁奇人妙事﹂。讀者在悲喜交摻的人間新聞中,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說:看人間福報,如同閱讀一部現代大藏經。本文以人間福報創辦、發展及其影響為例,進一步闡揚人間佛教在當今社會多元的媒體弘法面貌與趨勢。
探討人間佛教的「人」(二之二)
這位西藏吟遊行者的弘法方式非常具有人間性。他在西藏山間雲遊之際,遇到各式各樣的人,有牧羊人、強盜、因明家、家庭主婦、商人、國王、學者,甚至還有一位是瀕死的苯教信徒,苯教在佛教尚未傳入西藏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體系」之文化意義
本文以「人間佛教體系」來指稱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為內核、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書寫為載體、以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系統(包括諸如出版、辦學、弘法、慈善等等)為實踐方式的一整套佛教體系。「人間佛教體系」的意義是多維度的,本文僅就文化維度切入,來談談我所理解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體系」意義之所在。
對星雲大師「我是佛」和黃檗禪師「即心即佛」心法的成佛可能性之理論解析
人間佛教講「我是佛」,重在承擔弘法重任,以佛的精神態度興辦各種佛化生活事業,則主觀方面讓自己意志堅定,客觀方面對社會功效宏大。從禪宗修行進路講「即心即佛」,重在一念不起,自心處在佛心境狀態,也是「我是佛」的一種表現。前者不論何時成佛,此生就做佛事業;後者亦不論何時成佛,當下就在佛心念的狀態。前者是菩提心慈悲心的當下具體操作,後者是般若實相智慧的當下具體心法,兩者相輔相成,共成人間佛教「我是佛」的最猛利法門。至於採此法門的修證者何時真正成佛,非關要務,自信最終成佛,對此之念慮,便當放下。
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人間」定義
釋迦牟尼佛把「四聖諦」作為最初的教誨,不僅是為了向人類展示苦的根源,更重要的是給予眾生終結苦難的希望。因此,佛陀常被譬喻為「醫生」,照顧人類最根本的需求―從苦難中解脫。隨著人類在其興趣與價值上有了更廣泛的定義,佛教弘法模式的範疇也變得更多元,並促使其在生活各層面具備人本主義(Humanism)特色。本文旨在探討佛陀教義與修行當中的人本主義元素,並從中找尋其與人間佛教之間的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