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實踐
由於「人間佛教」已經不僅是一種學術思潮,而且是改善人生和造福社會的行動,也是具有國際影響的佛教現代化的轉型實踐。而今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不僅是實現星雲大師「法水長流五大洲」願景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為更多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實踐,提供寶貴的經驗。本文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是印度佛教復興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中國佛教國際化的一個部分。並說明人間佛教屬於「中國化」的現代漢傳佛教,與現存的印度佛教在佛典、儀式、融和性、寺廟建設和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區別。最後,希望能以佛光山的國際弘法經驗,為更多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實踐,提供經驗和借鑑。
從出世到入世——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的人間佛教現代性轉型
放在民族—國家建設,以及新文化運動等新思潮衝擊整個社會的背景下,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歷史處境,及其面臨的現代性轉型的歷史任務。正是敏銳地意識到了佛教所處的現代性轉型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太虛才適時提出了「人生佛學」、「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及社會實踐路徑,並將佛教從出世的傾向拉往入世、救世的方向,成為人間佛教理論的開拓者。得益於各種因緣際會,星雲大師繼承並發揚光大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思想體系,開創性地實現了全球弘法的夢想,並更新了佛教的形態,成功地實現了佛教的現代性轉型。佛教的現代性轉型,至少可以分為佛教的教義層面和佛教的組織層面。太虛大師及星雲大師等人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在這兩個層面均有所創獲,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模式。
禮俗互動:人間佛教的入世路徑—基於佛光祖庭大覺寺佛化儀禮的田野調研
在中國化過程中,佛教儀軌、儀禮等不斷地與民間習俗進行著交流,至近代以來出現了冠以「佛化」的民間儀禮。以佛化婚禮、毓麟之禮、佛化壽禮等為代表的佛化儀禮,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的一大特色,多年來吸引了許多信眾的支持與參加。本文引入民俗學學科中「禮俗互動」的概念,以佛光祖庭大覺寺的佛化儀禮為個案進行田野調研,認為星雲大師與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的目標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共同促進了「禮俗互動」成為可能。在佛教儀禮與民間習俗的雙向互動與建構中,人間佛教開闢出一條獨特的入世路徑。
世間自然的法則
世間自然的法則 The Law of Nature
佛教的出世精神與近現代中國佛教的 入世轉型
佛教的「入世」並不是自身的「世俗化」,而是要發揚大乘 精神,為現實的社會和人生服務。近現代佛教的入世轉型, 淵源於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之中,但近 現代中國佛教的入世轉型有著與歷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 的時代境遇、豐富內涵、新的特點及歷史效應。歷史上,佛 教的入世面向與佛教的中國化曾相依相助,並逐漸匯同而合 流;在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中,入世轉型、推進人間佛教的 理論與實踐,與佛教的中國化仍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 何堅持契機契理的原則,在入世發揮作用與堅守出世精神之 間保持適當的張力,如何與現代科技和學術交流並參與到世 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又繼續堅持佛陀智慧解脫的本懷和佛 教中國化方向,這是中國佛教始終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 題。
分享跨文化思惟 妙光法師台中科大暢談國際觀
台中科技大學陳同孝校長(右三)、應用英語系梁彩玲主任(右一)及出席師生大合照。 分享跨文化思惟 妙光法師台中科大暢談國際觀 10月26日,妙光法師應邀至台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演,主題為「360度的人生 -- 如何擴展國際觀及跨文化溝通思惟」,以求學時期及海外弘法經驗,分享擴展國際觀及提升跨文化思惟的竅門。現場逾60位不同系別的教授、教職員及學生出席。 陳同孝校長致詞及致贈感謝狀時,提及自己的學佛因緣,鼓勵師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及接觸佛教。陳校長讚歎星雲大師的佛法是生活化的佛法,貼近生活也容易應用。 妙光法師從出家前求學時期,及出家後國際弘法兩個層次,運用多個故事帶出國際觀。他在澳洲求學時,西式.....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從星雲大師教育歷史探源人間佛教教育理念―以《合掌人生》為中心的考察
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大量研究證實,早期經歷與個體成年後的行為密切相關。本研究試圖探究星雲大師的教育實踐與個人受教育經歷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個案為主要研究方法,深度挖掘和歸納其人生受教育經歷、體驗、感受,試圖驗證並重新探索個人經歷和行為之間的影響關係。以星雲大師親筆自傳《合掌人生》為文本,總結其一生的教育歷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板塊,其中外婆與母親的家庭教育,短暫的私塾學習階段與棲霞佛學院、焦山佛學院等學校教育,社會上經歷種種坎坷挫折與各種因緣際會所帶來的社會教育。這些教育經歷逐漸萌發了星雲大師佛教教育的思想,推動了其佛教教育實踐的展開,在其教育理念與實踐中的教制改革、人本觀念、對機設教等等,都可以在其人生經歷中找到根源。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實則開創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方式,這體現在佛教教育認識上認為佛教是佛陀教育方法,以及佛教教育是以教育人脫離苦海為目標,以及認為教育是育人、育心、育身結合的教育方法等創新理念。
《老二哲學》中的星雲大師工夫心法
《往事百語》是星雲大師六、七十歲之際的成熟作品,反映了他落實人間佛教的弘法智慧。大師將自己的人生事蹟,處置的心得,藉由百語呈現,句句是深刻的行佛智慧。筆者以為,大師的《往事百語》就是現代行佛的工夫心法,配合時代環境,提出種種作法,藉由自己的案例,從青年修養期、來台艱苦期、佛光山創建期、國際弘法期的生命歷程,展現他無比圓融又堅毅的修養智慧,雖然不易學習,但必定是現代人可以效法的智慧。筆者將這百句的智慧法語,以「認識佛法的基本原理、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勇猛精進的方便法門、面對社會的接引智慧」作為歸納的重點,而它們都是般若智與菩提心的發用,可以說就是星雲大師的現代佛學心法。本文之作,針對其中第二部《老二哲學》的文句作學習反思及討論,一方面砥礪自己,二方面與社會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