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淨土《善女人往生傳》的生西結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安樂行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以「法界融和」的「心」為思想基礎,構建起人間佛教「安樂行」思想,「三好、四給、五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1)以「五和」為究竟的境界論;(2)以「三好」為主要內容的修行論;(3)以「四給」為融攝點的波羅蜜多關係論。大師的安樂行思想,是「發揮佛教智慧,提升個體生命,開發群體力量,轉化社會危機,創建人間淨土」之偉大的人類創新,和傳統天台宗的「自心淨土」安樂行思想相比,星雲大師的思想可以概括為「群心淨土」安樂行思想,是《法華經》之「安樂行」思想的繼承與深化,是現代僧人對佛陀教法的詮釋與豐富,是佛法在當代當根對機之實踐的展開。同時,《法華經》之〈安樂行品〉,為人間佛教提供最重要的大乘經證之一,從其入手進行聞思修,是理解星雲大師的學說與實踐的最佳途徑,是從「人」回歸「佛」的般若路徑,是融合「經—教—修」一體的最方便途徑。
心淨土淨 人成佛成
心淨土淨 人成佛成 A Pure Mind Makes Everything Just as Pure; Buddhahood Is Attained When Human Characters Are Perfected.
論星雲大師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美學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強調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注重佛教文藝在弘法中的積極作用,故而星雲大師雖不曾有美學方面的著作,但其美學思想卻得以通過這些藝術活動而傳達。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美學思想具有人間性與超越性相結合的特點,其中,「人間性」是星雲大師對佛法人間性格強調的結果,具體表現為日常生活審美化以及道德化的審美取向。但是,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特徵建立在佛教世界觀的基礎之上,在這一世界觀中,「人間」作為修行的道場,其最終目標是建立具有超越性的「人間淨土」,故而星雲大師美學思想中的「人間性」並非對現實中日常生活的簡單回歸,而是作為一種表象,在最終的審美境界中與「超越性」相結合,共同構成星雲大師的美學思想。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南印度普陀洛伽山的觀音道場也消失,流傳到中國後,觀音的形象便逐漸中國化、本土化,最終演變成以浙江普陀山的觀音為信仰代表,也對中國佛教產生了極大影響。 觀音造像的演變 如常法師說明,六朝後期至唐代,由於淨土信仰的流行,淨土觀音也隨之流傳開來。唐代時傳入瑜伽密教,因此也輸入一批密教的觀音造像,其中以千手千眼觀音及大悲觀音最為盛行。隋唐兩宋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音信仰,主要表現在淨土觀音信仰、般若觀音信仰和密教觀音信仰這三個系統。 就流傳於中土的觀音形象而言,各種不同的觀音故事,也呈現出不同的觀音形象,如常法師將之略分為三大類:佛教觀音、密教觀音與中國化觀音,並簡述三者的不同。 佛教觀音是最典型的.....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人間通訊社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大樹報導】 「《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9月1日起展開3天議程,海內外研究《維摩經》有成的學者專家齊聚佛光山麻竹園法輪堂,分享不同國度、譯本的新發現,也分別從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文獻等多元研究角度展開交流。1999年在西藏布達拉宮發現《維摩經》梵文本,讓《維摩經》原典重見天日的日本學者高橋尚夫,也受邀在會中發表最新.....
「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 「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討議題: 人間淨土與佛教經論研究 當代人間淨土的理論與實踐 從彌陀淨土到人間淨土之實現 人間淨土與彌陀淨土的比較研究 彌陀信仰與人間淨土 印度彌陀淨土思想考源 彌陀淨土與臨終關懷 淨土經論與淨土祖師思想/往生事蹟之研究 淨土造像藝術、贊唄與淨土念佛法門之研究 港澳地區淨土思想文化 論文篇幅: 1萬5仟字至2萬5仟字(最好不低於1萬字) 繳交時間: 2015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