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近代上海居士組織的佛教文化之傳播
近代以來,上海居士群體處於複雜的時代與環境下,為尋求傳統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與生存,對佛教文化的傳播模式進行了多元化的有益探索,具體舉措包括創辦報刊雜誌、無線電台等媒體機構,開設公益性佛教圖書館,乃至結合素食文化以推廣佛教文化等,試圖為現代社會提供佛化生活的系統解決方案。這些探索與創新不但促進了傳統佛教的現代轉型,同時為人間佛教的理論系統提供了有力詮釋和例證,以及切實可循的參照對象與實現路徑。
從《佛說吉祥經》再論人間佛教的學理 依據―兼涵《吉祥經》語文學分析及 《吉祥經.義注》漢譯(上)
本文的核心旨趣是思考《吉祥經》與現代人間佛教理論關聯性的問題。文章提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考量這種關聯性:(一)南北傳佛教都有《吉祥經》古老的經典傳承,(二)《吉祥經》義理建構視角及問題意識的特殊性,(三)《吉祥經》三十七種「吉祥法」的義理體系及價值旨趣,(四)中華文化與印度文化共用深厚的吉祥意識與吉祥智慧,(五)近現代中國佛教重新引入與修學《吉祥經》的努力。本文基於以上理由,系統而深度地探索了《吉祥經》的佛法價值及其對現代人間佛教的學理意義。為了討論的嚴謹性,本文也提供了基於巴利文《吉祥經》頌文的語文學分析,並把傳為覺音尊者所寫《小誦‧ 吉祥經‧ 義注》頌文部分首次予以全文漢譯。
上座部阿毗達磨心識理論與實踐研究 —兼論對人間佛教的啟示
本文依據上座部阿毗達磨及其注釋書,採取文獻學與詮釋學等方法,旨在分析其心識理論的基本體系及運行機制。同時結合人間佛教心識思想,發掘其中可與提升個體心理健康相結合的面向,重點分析上座部阿毗達磨心識理論在回歸佛陀本懷、以人為本等方面的共通性,論證其心識理論對人間佛教的現實意義。以此為橋梁,將佛教價值與現代價值結合起來,使佛法契合時代潮流,更好地踐行人間佛教以人為本的宗旨。
佛光大辭典英譯線上培訓 人工智能翻譯更上層樓
精神,乃至透過數位平台的優勢而有所延伸。例如在數位化版本中,附上相關《大正藏》經號及站內辭條連結等多項功能,增加大辭典的學術價值,並易於使用。 蘭卡斯特教授在總結時表示,此次培訓看見每位翻譯人員在使用現代科技時會先思考,彼此之間的溝通良好,實在樂見大家的進步。教授也感謝《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對時下人工智能工具保持開放態度,將佛教翻譯事業推上另一個里程碑。妙光法師在培訓總結時讚嘆,經過八年培訓的翻譯人員,翻譯品質皆逐漸提昇,並鼓勵大家繼續努力、互助互勉,期望今年共同完成英譯初稿。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2月18日舉辦第九次 「《佛光大辭典》翻譯人才培訓」,禮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終身榮.....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近百人出席。 在開幕式致辭中,大會總召集人程恭讓教授回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自2013年第一次舉辦以來的發展歷程,指出以往幾次研討會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各方面、近現代人間佛教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入研討,並取得豐碩成果。這些成果為豐富當代中國佛教的思想論述、深化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理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屆研討會一方面繼承深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會議傳統,同時將以「佛教社會化」為主旨,與會的專家學者將就佛教思想信仰的社會性、現代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係等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開幕式後,樓宇烈為大會展開《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主題演講。他提出佛教有兩個特點.....
人間佛教管理文化--「佛教管理」線上課程
教領導力 12月13日 12月20日 1月3日 1月10日 1月15日 從事管理者或對傳承中華文化的人間佛教管理學有興趣者。 不限國家或地區,不限學歷、不限信仰。 20歲(含)以上,無不良嗜好。 面對現代企業所發生的領導能力及道德觀念問題,傳統文化應用於當代管理領域的價值逐漸受到關注。為致力於推展佛教教育,貫徹「佛法生活化」的人間佛教理念,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合辦「人間佛教管理文化」線上課程。 星雲大師指出:「現在世界上各大學所開的課程中,以『企業管理』為熱門學科。提到管理,佛教很早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職是,人間佛教與現代管理思想的結合,能夠滿.....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蓮法師,及海峽兩岸多所著名大學的近四十位學者,和部分2018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共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在開幕致詞中介紹了會議宗旨,希望通過會議的持續舉辦,深度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並對近現代佛教轉型問題進行深度研討,努力打造高層次人間佛教學術平臺,並起到溝通兩岸佛教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功能。 李利安代表學者致詞,表示過去學術界對「行」的研究比較薄弱,本次會議以修行為主題,希望能夠帶動整個學界對修行的研究。 妙凡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提出星雲大師對修行的看法,人間佛教不否定傳統的打坐、念佛等修行,更看重如何將佛法落實到生活裡,回到人間的建設。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是不二的。 開幕式後,.....
人間佛教研討會線上會議開幕 建設慈悲的未來和淨土
大學、馬來亞大學、聖卡洛斯大學及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學者與專業人士參與此次會議,與會者橫跨全球時區,實現24小時不間斷的論壇接力。透過線上互動和對話,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與會者共同探討如何以宗教智慧應對現代社會的諸多挑戰,並分享人間佛教的實踐方案,以求在全球範疇內播下慈悲的種子。 「切中時代課題——從慈悲應對全球危機」——「研討會是推廣人間佛教的歷史性一刻」,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表示,人間佛教是佛光山的宗風理念,亦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一生弘法理念;心保和尚進一步指出,將人間佛教的智慧、慈悲、包容及精進落實在生活,才能夠體驗解行並重及佛法的殊勝。 本次研討會聚焦氣候變遷、社會不平等、無家可歸等.....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