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安樂行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以「法界融和」的「心」為思想基礎,構建起人間佛教「安樂行」思想,「三好、四給、五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1)以「五和」為究竟的境界論;(2)以「三好」為主要內容的修行論;(3)以「四給」為融攝點的波羅蜜多關係論。大師的安樂行思想,是「發揮佛教智慧,提升個體生命,開發群體力量,轉化社會危機,創建人間淨土」之偉大的人類創新,和傳統天台宗的「自心淨土」安樂行思想相比,星雲大師的思想可以概括為「群心淨土」安樂行思想,是《法華經》之「安樂行」思想的繼承與深化,是現代僧人對佛陀教法的詮釋與豐富,是佛法在當代當根對機之實踐的展開。同時,《法華經》之〈安樂行品〉,為人間佛教提供最重要的大乘經證之一,從其入手進行聞思修,是理解星雲大師的學說與實踐的最佳途徑,是從「人」回歸「佛」的般若路徑,是融合「經—教—修」一體的最方便途徑。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山住持心保和尚在開幕時表示,經典中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和「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等典故,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三好」、「四給」、「五和」理念,以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可以密切呼應。 心保和尚指出,佛教東傳2千年,對中國人的文化、信仰和生活影響深遠;會議以《維摩經》為探討主題,可以成功讓漢傳佛教走出去。尤其維摩詰以在家居士身分修持、弘揚佛法,接引許多學佛人,讓佛法真理落實於生活,堪為在家居士典範。 「《維摩經》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是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成立後,推出的第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謝大寧表示,就國際化程度而論,漢傳.....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體實踐研究。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攝 大師回歸佛陀本懷,而且呼應人心的需要,「提倡對全體佛教文化知識和信仰的整合」,程恭讓提及,表面看似判教,實則八宗兼弘,不排斥漢、巴、梵三大語系與中觀、瑜伽、如來藏三大大乘系統,具備全新判教思想的大師,採取開放方式整合知識、思想和信仰,建立佛教的典範。 程恭讓詮釋「現代化」的意義,指出19至21世紀後的鄉鎮城市化、社會組織化、重視民主自由等價值理念,他相信大師「成功實現佛教現代化的重大轉型」,找到佛教生存發展之路,運用歌唱、戲劇、影片等現代技術的弘法方式,以及文學藝文化傳播佛教,透過文化教育重新建構,佛光系統是世界轉型最成功的例子。 他進一步指出,大師的貢獻就是.....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學術研討會暢談理論實踐
滿足信眾的需求,但問題是可以求得到嗎? 賴教授提到,佛教講業報輪迴,種善因得善果。「給」是一種修行。智者處處求之於己,愚者處處求之於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禪宗進一步發展的階段,人間佛教及禪宗都是源於大乘佛教,利他濟世、布施,是最核心的思想,這才是佛教可以走的一條康莊大道。 圖說:賴永海教授主題演說。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圖說:第四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開幕。 人間社記者周雲攝 知名學者齊聚佛光祖庭 論述人間佛教具積極性意義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第四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3月19至20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行。兩岸多所著名大學41位學者共分4場次研討。.....
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論文發表會 宜興大覺寺開幕
是喪」的觀點,程教授提出從佛陀本懷的角度出發,闡釋佛法、佛教並不是喪文化。他在演講中介紹,佛陀在古印度種姓制度盛行的極不平等時代背景下,提出眾生平等的世界觀,其本身就是非常積極的思想。《華嚴經》中講到大乘菩薩修行的十個波羅蜜多,程教授總結為:慈悲、智慧和精進。而所有波羅蜜多都是自度度他、自利利人,並沒有一個波羅蜜多是消極頹廢的。他認為,在現代文化環境中,需要以人間佛教傳承、開發佛教的真精神,為社會帶來正能量,這才是對錯誤理解佛教文化的最好回應。 此次活動將安排五場論文發表會和一場綜合座談,除了論文研討,主辦單位還為青年學子安排茶話會、參觀大覺寺以及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等精彩活動,期為參與發表會的青.....
人間佛教論壇 — 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
代人間佛教思想核心高度契應。彌勒菩薩在弘法中常作善巧施設,而星雲大師在弘揚人間佛教過程中亦同樣深具善巧方便智慧,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彌勒信仰之間的一致性。 程恭讓教授在發言中指出:大乘佛教的本質在於對菩薩行的高度重視,而菩薩行的基本結構就是般若與善巧方便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等並舉、相輔相成。星雲大師所領導的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之所以能夠取得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巨大成果,究其根本正是得力於星雲大師所深具的善巧方便智德。立足於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全面考察,程教授深信:人間佛教一定是世界上的一道光明。 最後邀請與會貴賓中國社會科學院卓新平教授致辭,他表示,康.....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構成的基本內涵,具體表現為群體成員規範能力、儀式組織能力、社會情緒調控能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能力、宗教活動合法化能力。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分析星雲大師對佛教教義的詮釋,是以原始佛教教義為根本,以大乘佛教為指標,將佛教還原真實面目──一個積極、超越、自我圓滿的佛教。 程恭讓:堅持正確方向 提高人間佛教國際發聲量 •淨化心靈 回應當代社會需求 •人間佛教 漢傳佛教珍貴資產 學術與修行互融 李利安開展佛學新視野 •跳脫空談 關懷人類生命願景 •自我圓滿 還原佛教真實面目 第六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0月26至28日在佛光山雲居樓6樓展開5場討論會,來自大陸、美、加、德、比,及海峽兩岸三地等地的24位.....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立義方式〉,探討唐代天台著名學者湛然在整理和解釋智顗大師著作時,以「判教」做為解經方法。湛然結合問答辯破、專題論義和章句訓詁三種方法,促使祖師的著述成為天台宗的根本典籍。浙江工業大學鄭興中教授則在〈《大乘義章》與解經學:基於教理解釋的視角〉,探討《大乘義章》是如何組織教理,教理解釋的重點是什麼,並分析它與印度毗曇學的差異。這樣的研究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天台宗的解經方法,以及《大乘義章》在佛教教理解釋方面的獨特貢獻。通過對這些經典著作的細緻分析,可以進一步闡明佛教解經學的發展脈絡。 第二場首先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楊維中教授發表〈吉藏對《勝鬘經》對於如來藏思想的創造性詮釋〉,楊教授一方面探討吉藏在詮.....
佛光宗學的理論詮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編纂緣起與歷史意義
二十世紀以來,現代人間佛教的興起,標誌著漢傳佛教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深刻轉型。不僅回歸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也積極回應現代社會對「人間性」與「實用性」的理性需求。人間佛教推動佛教由「山林佛教」走向「社會佛教」,從強調「出世解脫」邁向「入世度眾」,從注重「個人修持」,走向「集體共修」的菩薩 道實踐。歷經曲折演變,大乘佛法的漢傳佛教,終於以人間佛教的形式,再度回歸「教在大乘、行在大乘、圓融諸乘、直契佛心」的正道之上。
香港國際學術研討會 人間佛教實踐與影響
」把不同佛教團體相同之處和整個佛教的世界連在一起,人間佛教扮演重要的角色。 研討會分組發表論文演說,多位學者和法師們就不同的領域探討人間佛教的理念和具體的實踐,以及發揮的影響力,在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傳揚大乘佛法,帶來正能量。 圖說:妙凡法師認為佛教不能跟生活分開,須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關注人道、環保等議題。 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攝 圖說:李焯芬院士說,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非常符合時代所需。 人間社記者黃偉強攝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香港佛光道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12月2-3日分別在香港佛光道場及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