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16名研究生齊聚交流。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期許青年以愛護佛教之心來研究佛教,秉持星雲大師講的「佛法要『給人懂』」理念寫作論文,讓更多人受益。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組投入論壇的翻譯工作,表現令與會學者讚不絕口。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3rd East Asia Graduate Students Symposium)於8月28日至29日舉行,由日本東京大學、佛光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韓國中央僧伽大學等主辦,8月.....
第三屆「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青年學者論壇
議題之研究能力,特開設青年學者論壇,為青年學者提供交流切磋之機會。凡最後通過推薦發表者,佛研中心提供此次會議期間之食宿。 報 名 資 格:國內外各大專院校之碩士或博士研究生 報 名 條 件:(1)會議論文撰寫主題:與近世東亞佛教研究相關;(2)須於10月1日前,將隨函報名表併一千字之大綱寄交本佛研中心 錄 取 方 式:主辦方佛光大學佛教中心通過學術委員會對報名者千字大綱的審查,將於11月初公告錄取結果 截 止 日 期:2018年10月1日 報 名 信 箱:eabuddhism1660@gmail.com 錄取通知: 審查結果以收到佛教研究中心寄送之錄取通知為準,請報名者準確提供Email。 ※.....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行。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以及來自大陸、臺灣、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波蘭等地區和國家共計75位專家學者出席。 此次發表論文70多篇,較往年增加許多,以學術方式討論星雲大師及其人間佛教的相關議題,推進、拓展了人間佛教研究的深度與領域。此次也邀請兩岸10多位法師共同參與,既是兩岸互動,更推動學界與教界之間的交流。 「星雲大師為推動人間佛教做出巨大貢獻,讓佛教走向五大洲,成為真正世界性的宗教,可謂前無古人。」開幕式時賴永海闡述,並提出大師在弘法利生、文化教育、慈善事業、培養人才等諸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其實踐特點、理論特色.....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上) - 戒學
很高興一年一度我在紅磡香港體育館的佛學講座,今天起又將在這裡和大家共結第二十年的法緣。在這三天的講座裡,我將以「人間佛教的戒學」、「人間佛教的定學」、「人間佛教的慧學」,分別將佛教的根本教理「戒定慧」三學提出說明,請大家指教。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的佛教」,「改變封閉局限性的佛教、實現文教開放性的佛教」,「改變性別歧視性的佛教、宣導女眾平等化的佛教」。 此次研討會共安排4場次研討,將於10月28日、29日分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和上海大學舉行。除了論文研討,還安排主題演講、茶話會和參觀上海大學等活動,期為與會專家學者提供充分交流學習的機會。 圖說:左起: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王志遠、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圖說:開幕式。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圓滿閉幕 圖說:北京大學李四龍教授。 圖/上海星雲文教館提供 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和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
新視角探討人間佛教 首屆人間佛教社會學論壇上海舉行
信仰方式變遷的考察,以此為線索,重新檢視佛教思想變遷、社會實踐、組織互動、信仰規則,既可豐富宗教社會學理論的中西對話,也能為宗教的社會治理提供解決方案。本次論壇的討論共持續一天半的時間,與會學者的學術論文主要集中于佛教思想史與社會史、人間佛教的信仰方式、宗教社會學理論對話與實踐三個部分。 19日共有十二名學者在會上發表論文。清華大學哲學系聖凱教授討論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生活、主體、內在”的三種轉向,建構了以僧眾為中心的中國佛教史研究和社會生活圖景。 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圍繞《雜阿含經》佛法義理的脈絡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解讀,指出了原始佛教佛陀教法深切關懷人類福德問題的根本旨趣.....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不否定傳統的打坐、念佛等修行,更看重如何將佛法落實到生活裡,回到人間的建設。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是不二的。 開幕式後,舉行了上午第一場主題論壇,主題為「人間佛教的修持觀」,由李利安主持。首先由程恭讓發表論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學——《貧僧有話要說》關於人間佛教修行思想的綱要解說》,他將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中的修行理論歸納為四個方面: 一、內涵重於形式,修行的本質不在於外在的形式,而在於內在的精神實質。二、重視現實生活中的修行,強調要注重在現實生活——衣食住行——中的修行。三、重視社會參與的價值,重視在社會人群中、工作實踐中的修行。四、以思想觀念的調整和淨化作為「修行」的重心,所以大師認.....
人間經驗與行動真理——實用主義哲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青年觀研究
由傳統佛教到人間佛教,青年之於佛教的價值呈現為由邊緣向中心的過渡。在星雲大師的相關理論與實踐中,青年成為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與人間行佛實踐的聯結者與執行者。從實用主義哲學角度看,一方面,人間佛教並非僅止於對佛陀本懷的精神性追尋,而是進一步將其落實於人間生活的原初經驗中,將佛陀本懷具體化為青年既入世又出世的菩提心,形成人間經驗,這構成了人間佛教青年觀的超越性。另一方面,人間經驗成為佛教走向人間的內在基礎,因而人間佛教的實現㈲賴於將人間經驗轉變為具體的生活實踐,善巧方便智與青年行動的結合正滿足了這一要求,作為結果,內在性的人間經驗轉變成為現實性的行動真理,成就了青年的人間行佛實踐。同時,實用主義視域下的人間佛教青年觀,正足以回應來㉂威廉•詹姆斯從實用主義哲學角度對佛教的批判。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視域下的身體觀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思想本身是一種對於宇宙、世界的整體認知、覺解,屬於哲學、宗教世界觀的形上理論範疇,同時大師又時時作為普遍的方法論被廣泛使用,故而根本上說「同體共生」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同體共生_對新興的具身認知理論的啟發表明,沒有身體形上哲學的最終建立具身化的認知只能局限在認知科學的範圍之內,難以產生根本性的轉換,也難以理解世界本來就是「同體共生」的關係。人間佛教「同體共生」思想同樣可以應用於具身化身體觀和具身認知方法的相關理論理解、解釋上,成為值得其吸收、借鑑或激發其探索的思想資源。而星雲大師「人的身體就是好道場」,全面反映了佛光身體觀在「體」、「相」、「用」三個層面的圓滿成就。
「全媒體」時代下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研究
「全媒體」指媒介信息傳播採文字、聲音、影像、動、網頁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法(多媒),利用廣播、電視、像、電影、出版、報紙、雜誌、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業務融合),通過融合的電網路、電信網路以及互聯網路進行傳播(三融合),最終實現用戶以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實現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現代宗教的發展,在現實社會變革的衝擊下,応該作為社會的「第三部門」,通過大眾傳媒的作用,發揮其應有的社會穩定控制、文化傳承和整合、個人、群體身分認同的功能。全媒體時代下的大眾傳播方式,不僅沒有同當代宗教形成對抗或摩擦,而是應該更加緊密地合作與共存。本論文在翻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總結梳理了佛光山弘法布教的路徑方式,從佛光山人間佛教傳播實踐的「全媒體」形態入手,概括出六大方面,即紙質媒體形態傳播、數字媒體形態傳播、實體建築參觀傳播、直觀體驗感受傳播、菩提種子建設傳播、佛事活動儀式傳播,並對這六大方面的具體傳播內容和途徑進行了細緻論述,強調了現代社會傳播對弘揚佛法的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