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
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  Selected Chinese Buddhist Texts in Modern Language
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讀誦大會
全球中華文化經典讀誦大會  Global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Reading Competition
中英對照佛學叢書:經典之部
中英對照佛學叢書:經典之部  Bilingual Buddhist Series: Sutras & Scriptures
佛教中的「魚王」
佛教創自社會,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海洋文化有不可分的連繫,通過對大海中的魚王敘事,為信眾勾勒出一個體積碩大、力量強大的魚王。從佛教於印度創生開始,到大乘佛教廣泛流行,這些魚王的敘事始終沒有斷過,除了成為慈悲利生的榜樣,更多的目的還在於引人入善,走上正道。中國文化中也有類似魚王的描寫,這是因為二國有同樣背景的海洋文化,故而想像出引人入勝的魚王敘事。在佛教經典與教義理論中,尤其是後期佛教中,魚王的身分發生變化,神祕光環越來越少,其出世性與救世性愈淡,破壞性則愈強,此為人們對魚王認識的變化規律。本文試圖揭載佛教裡的魚王功能及其變化,以饗讀者。
《法華經》在中國―思想.傳譯.實踐.文化
《法華經》是形成於初期大乘佛教時期的一部重要經典,富含深刻的教義思想、宗教信念與修行指引,明白說理與譬喻故事交織巧妙,為各個歷史時代的大乘行者提供豐富的思想與實踐資源。這部經典所述法義就當時的佛教學說脈動而言,具有創新思想的意義,激揚教理論辯與發展,對整體大乘佛學產生深遠影響。《法華經》義理精妙,敘說生動,富文學趣味,在思想、修行、文學、藝術等面向,為中國佛教與文化提供豐富的資源。在思想維度,道生、法雲、智顗、吉藏、窺基,及歷代許多佛門大德留下解義精湛的注疏,成為後人理解經義的資源。在修行層面,高僧傳記留下許多僧人修持《法華經》的事跡記載;天台學系發展依於此經的止觀與禮懺法門;還有多種關於此經的弘傳記與靈驗記。文學與藝術方面,此經本身具備文學性,教說與譬喻成為歷代文人經常援引的題材;二佛並坐、觀音形象、譬喻故事,在中 國佛教藝術作品中生動呈現。《法華經》的多元展現樣貌是中華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構面。
人間佛教思想講座 與中研院精彩交流
速度。 經由妙光法師的介紹,與會學者對於佛光山在AI人工智慧的快速進展上感到驚艷,也對於AI人工智慧在佛教未來發展的影響感到憂心。有學者提問,就翻譯佛經而言,未來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透過AI快速地翻譯佛教經典,將產生各種版本的大量翻譯本,而佛教界該如何因應?妙光法師表示,目前當務之急是成立審核AI佛經翻譯的組織,透過AI專家和佛典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對於各種版本進行把關,才能使大眾獲得正確的佛教經典版本,避免迷失在各種可能具有錯誤內容的翻譯版本之中。 在會議的綜合討論階段,學者們一方面讚嘆佛光山在南美洲弘法的策略與成功,另一方面則是欽佩佛光山面對最新AI科技的接收、運用與反思,認為未來在社會科學的領.....
中美文化講壇 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
長妙凡法師,應中美文化講壇之邀,與趙元修及督導趙辜懷箴於9月28日在中美寺的佛學講座,題目是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吸引近百名與會者聆聽。三位與談人除各自分享自己學佛的因緣外,還分享了在學習佛法上最受用的經典話語及在學習人間佛教的過程中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給予的啟發。 在分享學習佛法上最受用的經典時,妙凡法師分享《佛遺教經》中的一句話,「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啟發了他在修行中學會忍耐,並帶給他生命的智慧。在修行路上,忍耐非常重要,忍耐可以成就戒、定、慧。忍耐不是忍耐別人,而是忍耐自己的習氣。忍耐不是傻傻的壓抑,而是三思而後行,讓我們用更好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遇.....
傳承中華文化: 第四屆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開題報告會成功舉辦
凡法師認為,年輕人的心應當充滿主動、積極、熱情和生命力。她不僅非常歡迎以研究佛學為主業的同學積極研究人間佛教,也很歡迎來自其他科系的同學,借助不同視角研究人間佛教。妙凡法師分享了《華嚴經》中不忘初心的經典典籍,期待與會學子能夠珍惜此次難得的參與機會,從內心深處發心與發願,將初發心變成等正覺。她勉勵說,很期待此次活動中產生更好的論文。儘管論文寫作自然會辛苦,但更要努力。我們應當不忘初心,不要忘記當初為何參與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更不要忘記自己當初為何投身人間佛教研究。 妙凡法師同時提醒在座的諸位學子,作為從事文字工作的未來學者,應當將寫下的文字視為生命。「文字是學者的生命。將所寫所想落實於文字,則.....
《楞嚴經》與唐宋禪門中的頓與漸
本文就《楞嚴經》對唐宋禪門頓漸思想的影響進行了深入闡析。文章特別對北宗神秀系、南宗荷澤系禪法中的頓漸觀與《楞嚴》的複雜關係,作了詳密的思想史分析,並重新探討了神會頓漸思想與北宗的關聯。文章還對唐末到宋代禪宗思想中的楞嚴學,及其相關頓悟漸修的關係議題進行了全新的闡釋,指出了宋代楞嚴禪在頓漸觀念上與唐代禪的不同取向,並以此去觀察唐宋禪是如何在不同的思想史脈絡下,通過融通《楞嚴》等如來藏思想經典而中國化的。
人間佛教:多元佛教與佛教的人本主義——以佛耶比較為背景
佛教具有多元的向度,這是佛教的特色之一。佛教在其信仰對象、經典(或教法)和修行法門上,都有多元性的表現。造成佛教多元取向的根本原因,在於佛教的「人本主義」宗教觀。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表現在佛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完全「以人為本」,此所謂「觀機設教,對症發藥」。佛教「人本主義」的宗教觀,最終造成了佛法內部「人本主義」的多元結構模式。在這種多元結構模式中,佛法與佛法之間既有並列關係,也有等差關係;而等差關係中又有「好―最好」等差關係、「方便―究竟」等差關係和「權―實」等差關係這三種。不過佛教的多元並沒有造成其內部的對抗和分裂,反而在多元的基礎上獲得了高度的和諧和統一,這就是法藏所說的佛法既是「一音」又是「圓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