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試析人間佛教誦經的深義
人間佛陀的教導能綿延至今,全拜經典之流傳不輟,現今不只中國佛教仍保有經典的諷誦,乃至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等僧團,都將之列為日常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功課。佛世時的誦經,隨著時間、空間及風俗文化的差異,各自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雖然如此,諷誦經典卻從未於僧團修行中消失匿跡,顯然誦經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與功用存在。
冠佩環趨星拱極—熾盛光佛信仰在人間
唐初,隨著熾盛光陀羅尼的譯出,禳除災星的熾盛光法開始在漢地興起,熾盛光佛信仰源於熾盛光陀羅尼,產生於護國安邦的祈願之中。晚唐以後,熾盛光佛信仰順應民眾的訴求,與生老病死等個人命運相關的民生功用得到了強調,成為了藥師如來的化身,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道教。融合了漢藏藝術系統的熾盛光佛繪畫演繹了漢藏佛教交融並進的發展史,熾盛光佛還傳播到了吐魯番、西夏、大理,以及日本和朝鮮,順應不同的社會背景,展現出各異的發展圖景。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也是「人要的」,熾盛光佛信仰的發展歷程中,「佛」的說教響應著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的需要,呈現出「國化」「民化」兩條具體的發展路徑,為當今的人間佛教建設提供了可資參考的借鑑意義。
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 ─以「本土化」為核心
自兩漢之際佛教由中國經百濟進入日本,中日佛教便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作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佛光山與日本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1963 年星雲大師參加訪問團展開對日本、新加坡等國考察的旅行,就與日本佛教界結下了深刻法誼。1993 年,佛光山在日設立第一處道場東京別院,至此,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化之路已經走過30 年的沐風櫛雨,取得了斐然的弘法果實。 星雲大師提倡用「本土化」來弘揚人間佛教之精神,佛光山在日本的本土化弘法實踐便是「自覺行佛」的良好範例。本文從人間佛教與日本的前緣開始,對佛光山的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與日本佛教界的交流進行整理,從本土化的四個核心要點「語言本土化、風俗本土化、習慣本土化、教育本土化」出發,分方面探討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其將人間佛教理念融入當地社會的多種方式。
暢談觀音藝術造像人間化的發展與演變
怎麼也無法運進觀音殿,如常法師只得向大師報告此事。於是大師親自前來,向殿內原本供奉的小尊觀音說:「我不是不要您,以後會安排更適合您的地方!」說也奇怪,大師講完沒多久,觀音就順利運進來了。幾年後,大師在日本蓋了法水寺,寺內環境更適合供奉當年的小尊千手觀音。這件事也讓如常法師更信服菩薩的靈感:「原來觀音會自己尋找最適合的道場!」 「我是從民間信仰的媽祖看見觀音。」陳玉女教授表示,第一次認識觀音,「是在華視看到《媽祖傳》。」當時劇中的媽祖常以禪坐修行,也會向南海觀音祈求,看了之後,讓她對媽祖的神通力與救父的誓願深受感動,從而也深深影響自己的行為與思考模式,開始學習為身邊的親友向觀音菩薩祈福。 陳玉女.....
活用人工智能 英譯計畫《佛光大辭典》精確快速
妙光法師介紹《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緣起、特色、翻譯策略,尤其團隊如何活用人工智能,提高翻譯效率和品質。線上有近1400位人士參加。 人間佛教研究院提供 繼妙光法師獲得日本南山大學Paul Swanson教授歷經30年翻譯而成的《摩訶止觀》英譯版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成員一同線上參與Swanson教授的《法華玄義》翻譯工作坊,以提昇翻譯技巧。 妙光法師介紹《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緣起、特色、翻譯策略,尤其團隊如何活用人工智能,提高翻譯效率和品質。線上有近1400位人士參加。 活用人工智能 英譯計畫《佛光大辭典》精確快速 自2015年成立以來,《佛光.....
人間淨土藍圖《維摩經》國際研討會 讓漢傳佛教走出去
》有成的學者專家齊聚佛光山麻竹園法輪堂,分享不同國度、譯本的新發現,也分別從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文獻等多元研究角度展開交流。1999年在西藏布達拉宮發現《維摩經》梵文本,讓《維摩經》原典重見天日的日本學者高橋尚夫,也受邀在會中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讓來自台灣、日本、韓國、大陸,甚至是德國的與會學者格外期待。 「《維摩經》是人間淨土的藍圖,有許多膾炙人口的理念,和人間佛教不謀而合。」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在開幕時表示,經典中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和「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等典故,和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三好」、「四給」、「五和」理念,以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乘佛教精神.....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偉大設計》和《華嚴經‧世界成就品》的宇宙觀,提出〈眾生行業打造的世界成就〉論文。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朴永煥從惠能大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念出發,指出台灣的人間佛教具有「儒佛結合」特徵。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大澤邦由,探討日本檀家制度、喪葬佛教結合的現象,發現檀家對佛教義理無意了解,為此表達憂心。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高橋晃一,將唯識學和菩薩道的關係做了梳理。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學教授鈴木健太分享對小品般若的研究,體認到和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者的和諧互動,包容是關鍵。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高雄報導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佛光山比丘尼書寫歷史 引.....
第十屆人間佛教座談會 人間佛教與未來時代
有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議題包括心理學、管理學、宗教學與現代科技等面向。邀請來自英、美、澳洲、印度、荷蘭、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及兩岸三地近50位學者專家發表論文,從多元視角探討佛教如何契合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面對未來時代的挑戰。 星雲大師曾說過,「佛教不只講過去,更重視現在與未來。」面對後疫情時代與人工智能世代,人間佛教如何以八萬四千法門的智慧與時俱進,引領現代人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洪流中淨化內心,是這個世代急切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問題。 座談會共分六場議程,分別以中、英文場次帶領大眾逐一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佛教與心.....
日本的「臨床宗教師」及對現代佛教教育的啟示
日本的臨床宗教師,是指在受災地區、醫療機構、福利設施等公共場所從事心靈救護的宗教教職人員。這一職業的出現,始於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佛教界的救災活動。為培養能夠從事社會服務的教職人員,東北大學在2012 年設立了「實踐宗教學捐贈講座」,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龍谷大學、武藏野大學、愛知學院大學、高野山大學、種智院大學、上智大學、鶴見大學等大學也相繼開設了相關課程,培養臨床宗教師。日本臨床宗教師會還制定了「臨床宗教師倫理綱領」和「臨床宗教師倫理規約」,規範臨床宗教師的行為。日本臨床宗教師的出現給當代佛教教育帶來諸多啟示,包括佛教教育必須面向社會,回應社會的精神需求;佛教教育的內容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更新;佛教的學術研究也須從純粹的「古典佛教研究」走向相容「應用佛教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