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 兩岸學者精闢演繹
習星雲大師心法。他認為儒家強調對現世的承擔與服務;道家則透過給予,提供有效領導方法;而佛教講求因果與生死,藉此認識命定的原委、知天命、識人生,獲得心靈自由。 謝大寧提出「我對人間佛教未來的看法」,他從歷史的必然性、階段性、意義及使命來談人間佛教。他認為隨著體制性的現實社會出現,迫使僧團面對社會國家,人間佛教自然出現。早期太虛大師以個人實現來實證人間佛教,佛光山則是整體僧信的具體實證。由於此種實踐型態在歷史上尚未出現,儘管星雲大師嘗試回歸佛陀本懷,展開全新概念的詮釋,但若無實踐,在研究上依然會對其存在模糊性與危險性的擔憂。 「兩岸文化交流─第一屆博士人間佛教論壇」11月28至30日在佛光祖庭宜興.....
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第一堂課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璀璨的燈塔
與教界對此議題的高度關注。 講座禮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上海大學文學院程恭讓教授主講,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尤惠貞、浙江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張家成與談。妙凡法師指出,本系列講座站在歷史的高度,系統性地梳理人間佛教與當代社會的互動成果,期望為未來的發展提供深層次的思考與啟發。 「在現代人間佛教百年歷史中,星雲大師是舉足輕重的傳奇人物,照亮佛教發展的道路。」程恭讓強調,若無星雲大師的推動,人間佛教可能早已式微或回歸傳統迷信模式,現代人也將難以在佛教文明中找到真正的生命家園。星雲大師不僅確立人間佛教的弘法方向,也推動佛教與現代社會相互契合,讓佛教得以在現當代文化環境中持續生根發展.....
總論 星雲大師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座燈塔(摘要)
主題演說之三: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 「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由釋迦牟尼所創立的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它獨特的信仰體系、組織結構以及把信仰體現出來的實踐方式,包括禮拜儀式。但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佛教又有它顯著的特殊性。任何一種宗教,都有一個最高神作為其信仰與教義結構的核心,也是信徒崇拜的對象;信仰的目的則是為了罪惡的救贖。但佛教卻在最為普遍的意義上貫徹了「無我」的教義,既否定了任何外在神靈的存在,也否定了內存靈魂的存在,因此信仰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獲得罪惡的救贖,而是為了實現生命苦難的「解脫」。「救贖」需要「依他」,而「解脫」則必須「依自」。正是在依自而得解脫的意義上,佛教整體的教義系統又呈現為一個十分複雜的哲學體系;對教義系統的實踐,則又轉換為信徒一種關於生命的態度與生活方式。
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儒家倫理的當代實踐中,「君子」文化為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現代人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佛教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資源,依佛、法、僧三寶為核心而形成獨特的信仰、思想、制度的傳統;同時,作為宗教實體,在歷史傳播與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從而在社會、文化領域形成重要的影響與力量。因此,從「佛教整體」出發,根據「佛教」的內涵與外延,佛教研究必須從佛教、佛教與社會、佛教與文化三大層面,進行全方位、立體、綜合的探討。一、從佛教自身來說,典籍、信仰、思想、制度構成四大研究領域;二、從佛教與社會來說,政治、經濟、慈善公益、社會生活成為四大研究領域;三、從佛教與文化來說,佛教文學、藝術、建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對象。
紀念星雲大師辭世週年,勇敢面對現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第三階段
開卷有益(三)
開卷有益(三) Reading Helps... (3)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等16名研究生,在教授推薦下前來,交流佛學研究成果,話題廣涉佛教與社會倫理議題、印度教信仰的交涉,材料含括巴利經典、戒律、民間撰述等文獻,碰觸如來藏、天台宗、唯識等思想與女性主義,展示圖像學、音譯學、歷史學、敘事學與電腦軟體等應用成果。 由海內外15教授予以一一講評,論壇深具教學性特質與效益,以期更實質地提攜佛學研究青年。論壇語言以英文為主;翻譯團隊讓中、日、韓等語言使用者交流無礙。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萬金川教授表示,「感謝蓑輪顯量教授的願力與發心,為青年搭建這個平台。」感謝佛光山支持教育,為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提供諸多的協助與關心。 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所蓑輪顯量教授讚道,論壇在佛光.....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論實踐於人間。 「人間佛教是融合的、歡喜的、幸福的;讓我們在悠悠歲月的人生裏,就像是在美麗的花園自由自在地散步。」妙凡法師則轉達大師對大家的關心,並感謝眾位學者,透過大家的筆,為人間佛教的思想留下重要歷史,在人間留下美好的善緣。 宜興市統戰部副部長、宗教局局長王立明表示,宜興佛教文化源遠流長,相信星雲大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理念將會帶來清新、脫俗、拓實的風氣,值得大陸佛教界學習、借鑒。 主題演講有賴永海、洪修平、董平、程恭讓以及佛光山依空法師發表,內容精彩、各具特色。另有5場研討會,分成三組同步進行,最後有一場綜合座談。海峽兩岸學者齊聚一堂,討論熱烈、激盪出智慧的火花。 圖說:學者體驗佛門過堂用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