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三好運動」之倡導與「政治和尚」之解疑
星雲大師於1998 年正式公開倡導「三好運動」,邀請時任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推動。本文主要說明兩個主要問題:一是「三好運動」的倡導及其影響,其中論及近代最早提出「三好」的印光大師,其所述「三好」的內涵大抵配合念佛法門,希望信眾依此而增上,積累往生資。再者,闡述星雲大師對於「三好」的再詮釋與創新。「三好運動」在台灣社會已人人耳熟能詳,還在世界五大洲推展。「三好運動」從自身的修鍊,進而達到社會、國家的安定,引領我們邁向清淨的國土。 二是推動「三好運動」與政治關係解疑,其中論及邀請國家掌權者而引發的相關問題,無須諱言,即牽涉到「政治和尚」這種汙名化的問題。由「政治和尚」問題,反溯中國早期道安法師所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重新解讀,間中以智顗大師、宗密大師、太虛大師等人的例子作出說明,並重新檢討「政治和尚」此詞的內涵,解疑星雲大師是「政治和尚」的說法。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五——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三)
本節來談談台南開元寺派崛起的經過。台南海會寺(即今開元寺)建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在北園別館基礎上修建的「官寺」之一。 從最初延聘泉州僧志中禪師及其弟子起,開元寺傳承迄今不輟。但是,約在乾隆末年、嘉慶初年時,其法派卻從最初的曹洞宗轉為臨濟宗,可見其法派並沒有一貫。日本殖民統治之初,其門下僧侶到鼓山湧泉寺受戒,雖也受法臨濟,但與清代之臨濟宗派屬不同支系。
〈台灣佛教新史〉之三——鄭氏三代與東寧寺院
1661年,鄭成功(1624-1662)將荷蘭人逐出台灣,開始了鄭氏三代的經營,然明代以來與荷蘭人交手這並非第一次,早在鄭和(1371-1433)下西洋即有經驗。 船堅炮利的的西方殖民者覬覦與中國通商的高獲利,以巨艦大砲強行開港之心未曾稍熄,促使荷蘭人千里迢迢從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來到中國東南沿海尋求商機,分別在1604年及1622年占據澎湖,並於1624年攻占大員(台灣),最後1662年為鄭成功所驅逐,開啟鄭氏三代統治台灣22 年之始。
行三好 救台灣
行三好 救台灣 Practice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to Save Taiwan
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高端教學典範
圖說:第三屆東亞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於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雲水軒開幕。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人間社記者 知文 礁溪報導 圖說:來自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博士生楊凡煙分享,「今年特別設置師長一對一的講評,讓我受益匪淺。」並希望從佛教找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資源。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東京大學印度哲學佛教學研究所蓑輪顯量教授期許論壇持續培養更多青年投入佛學研究,「佛法可以解決一些現代社會問題。」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供 圖說:來自東亞各區域如日本、韓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的16名研究生齊聚交流。 圖/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提.....
佛教三寶節首場論壇 探討佛陀的神、人定位
與談內容,共同探討佛陀的身分定位及對人間佛教傳播的影響力。如常法師首先從19世紀考古學家及21世紀尼泊爾考古群的史料中,說明佛陀故鄉的遺址確實存在的事實,並向萬教授提問:「大師撰寫《釋迦牟尼佛傳》時,台灣社會的佛教是什麼現象?大師為何要撰寫這本書呢?」 萬金川表示,大師撰寫《佛傳》時,正值1955年在宜蘭雷音寺弘法時期,「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是風聲鶴唳的年代,特別對大陸來台的僧人而言。」他指出,1949年發生國共鬥爭,慈航法師遭人密告附匪而蒙冤下獄;1952年遭逢白色恐怖,印順法師因《淨土新論》而遭到無情圍剿;1955年證光法師遭人誣指藏匿叛徒,也成為白色恐怖下的亡魂。 處於政治動盪不安、.....
〈台灣佛教新史〉之二十——日本殖民時期佛教教育: 臨濟宗妙心寺派(上)
日本佛教各宗在台灣殖民初期(1896-1915)所興辦的教育事業,並非針對台籍僧侶、齋友,很大一部分是對殖民「國(日)語」政策的助成,直到1915 年「西來庵事件」之後,總督府啟動全台宗教調查,與本島佛教具有歷史淵源的禪宗系統臨濟宗與曹洞宗,幾乎在同時投入興辦教導台籍僧侶、齋友的正式機構,其中的緣由,乃1916 年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布教總監長谷慈圓(1880-1918)向日本本山提出〈鎮南學寮設立申請書〉所具陳的六條理由之一。
現代泰國上座部僧團教育的兩次更革 附論:與台灣佛光山教育作對比
泰國佛教僧團在現代南傳上座部佛教當中,可以說,已經在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歷程中取得初步的成功。在此一初見成效的轉型中,僧團的宗教教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本身既是轉型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但同時也是推動僧團轉型的主要動力與手段之一,泰國上座部在僧侶教育上,採取傳統與現代雙軌並行的方式,既有僧團傳統的叢林教育,亦同時採納現代社會的大學觀念及制度。本文即以此為主題,討論現代泰國僧團教育的演變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並且在最後的附論環節與台灣佛光山教團的佛教教育作扼要的對比,有助彼此的理解,拉近南、北傳佛教之間的距離。
當代漢傳佛教中菩薩戒與毗奈耶的相容性——兩岸比較研究(上)
菩薩思想自中世紀以來就穩步發展,成為漢傳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徵。承襲大乘佛教傳統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三壇大戒戒會中也會受持菩薩戒;換言之,兼受菩薩戒與比丘/比丘尼戒兩種律儀,是大乘佛教出家僧人的顯著特徵。這一情況延伸出值得探討的議題:在台灣和中國大陸當前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中國僧侶對於菩薩戒的認知、理念及其相關實踐為何?雖然這兩個地區根源於相同的漢傳佛教傳統,修行、實踐方式等仍有些許不同。再者,這項長期、跨兩岸的比較研究,也揭示佛教戒律與菩薩思想之間潛在的矛盾與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