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歡迎報名法寶節「法何以成道—是迷信還是智信」
藏經樓法寶堂 歡迎報名法寶節「法何以成道—是迷信還是智信」 社會大眾 【法何以成道:是迷信還是智信】 上午論壇 日期:12/30(六) 時間:10:30—12:00 地點:藏經樓法寶堂 經典:《佛法真義》 主持人:妙光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 主講者:妙凡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郭朝順(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下午修持 時間:14:00—16:00 地點:宗祖殿共修 ※由於實體.....
【觀音論壇】「有形可感:觀音信仰的形象與神韻」
紀念館館長 陳玉女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 主持人:妙光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 時 間:14:00-15:30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TtB6xi5X6XU 同步直播 藏經樓法寶堂,Zoom及Youtube線上播出 第一場論壇 影片 2022年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與佛陀紀念館、叢林學院共同舉辦「觀音信仰」論壇,第三場將於10/8(六)以現場及線上方式播出,主題:「有形可感:觀音信仰的傳承與發展」,主講人:如常法師、陳玉女教授,主持人:妙光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光山叢林學院.....
佛光山藏經數位化的歷程
佛光山科技弘法 大辭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早期英譯專案召集義工協助,將各大佛學辭典的相同辭條名相透過剪貼、歸類、掃描的方式存檔,是架構數位系統的基礎。 知悅法師分享,2021年建立PDF圖書館,提供譯者可參考並引用的英文藏經和學術文章;非公共領域內容因著作權的緣故,只見於專為大辭典翻譯開設的私人雲端資料庫。 1988年出版的《佛光大辭典》共有十冊、三萬兩千個辭條、三千張圖、一千萬字。 《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四個階段:文獻研究、翻譯、校潤、審核。第一和第二階段的作業流程及系統建構已相當成熟。 佛光山科技弘法 大辭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英譯系統近期更新,與維基百科一樣採用MediaWiki平台,透過連結功能,譯者能.....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刻印—兼談《佛光大藏經》的編纂
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界和朝廷刊刻了二十多種大藏經。最初的編纂者是以《開元釋教錄》的紀錄為基礎,他們的責任是按先前的某版本,儘量收集齊全。然大藏經多被藏在藏經樓裡,使得承載佛陀教導的大藏經,其淨化人心的功能無法發揮出來。《佛光大藏經》是中國大藏經發展史上,第一部旨在以普通讀者為對象的大藏經。它是以民間的力量編纂的。其目的十分明確,就是「現代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隨著紙本和數據化的大藏經的普及,佛法能通過大藏經延續和流傳。《佛光大藏經》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信願行解的隨身寶:《佛光大辭典》
藏經是佛教學的的寶庫,歷代對藏經的編纂極為重視,不僅當作政績大業,也視為傲人文化成就。編纂戴經,勞師動眾,費力耗時,亦末必能成,一個朝代又往往只能完成一次編修工作,這也可能是有的機會。藏經編纂之巨困難如此,而一位佛教學者想攀足藏經高閣,即使窮其畢生之力勉勵精進,又能閉關幾度?閱藏幾許?其親證佛語奥義又幾番?要能悠遊經藏法海而不迷失,除了憑其毅力和因緣外,就只能依靠工具了。辭典就是出牌迷津的普巧工具,是佛法經法海的舟輯。
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教藏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刻印——兼談《佛光大藏經》的編纂
中國佛教雕刻的大藏經始於宋朝開寶四年(971)至太平興國八年(983),朝廷命張從信到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經全藏,是為「蜀本」或「蜀版」。《開寶藏》雕版完成十三萬塊後,刻版運到汴京(今開封)儲存,刷印本則分送給各地大寺院。首刻全藏印本曾於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門奝然傳入日本,以後陸續傳入契丹和高麗及西夏,各地寺院的佛教徒紛紛來汴京請經。
《佛光大藏經‧入藏目錄》考
研究發現:星雲大師的編藏思想,其實就是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一部《佛光大藏經》,撇下文獻史料的推敲不談,其實就是一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一部大藏。「佛說的」,古今不疑;大藏經的表現形式是不是「人要的」,讓人存疑。大師以一部《佛光大藏經》,重拾人們對「淨化的、善美的」期待,使藏經能重回人間,予人受用,是為人間佛教視角中理想之佛教大藏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