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天普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講座 探討慈悲與包容面向社會的力量
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政治觀為主軸,闡述佛教如何在社會與政治中發揮作用。他解釋星雲大師主張的「問政不干治」原則,強調佛教徒應關懷社會議題,並非迴避政治,而是以智慧和慈悲的方式積極參與,推動社會和諧與和平。妙光法師舉例提到,星雲大師創辦《人間福報》,透過媒體傳播真善美的力量,影響社會風氣。他進一步借鑑佛教歷史,引用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多次指導統治者如何以慈悲心治理國家,這種以慈悲為基礎的政治參與方式,旨在超越個人利益,關懷所有眾生,從而減少衝突與對立。另也提到佛教史上著名的阿育王,說明這位統治者在接受佛教後,選擇放棄暴力,轉而以慈悲的方式治國,成為仁政的典範。 在進入提問環節前,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
達拉斯講堂人間佛教論壇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皈依佛、法、僧三寶是淨化心靈的根本,而「我是佛」的觀念則是自我淨化的最佳方式,因為這種信念使人不斷向內覺悟,並保持心靈的純淨。 論壇最後階段,三位與談人分享了對「善美」的看法。妙凡法師指出,能促進世界和平與安樂的事物皆屬於善美,而佛性、善行和淨土是最高的善美體現。妙光法師強調,心的寬廣能決定一個人的世界有多大,放下執著,才能達到真正的自在。趙元修最後引用《慈經》的句子,勉勵大眾保持平和心態,並祝願大家遠離煩惱、平安吉祥。 整場論壇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與會者不僅對佛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還帶著滿滿的祝福和善念,圓滿這場如沐春風及充滿智慧的對話。 在享受茶點、互換心得時,妙光法師及知悅、知桐法師.....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為題,發表其對大師從無到有,把佛教發揚到全球五大洲,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研究。 人間社記者陳昱臻攝 人間社記者 陳德啟 大樹報導 程恭讓認為大師「真心誠意、卓有建樹地積極推動兩岸和平」,同時也「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到根本的出路和正確的方向」。面對台灣佛化與神化之間的問題,大師除了建立正信佛教外,更包容民間信仰,指引出佛教的康莊大道。大師成功的現代化經驗與全球遍布弘法據點,可作為大陸經驗,「為大陸佛教的改革和發展,提供重大的啟示與參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西來大學執行董事依空法師以蘇東坡偈語說明,在佛光山卻不知道大師.....
首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於宜興大覺寺舉行
不管是佛教界還是學術界,所具有的共識就是:1)人間佛教是現、當代漢傳佛教的主流;2)星雲大師是現、當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教授並表示,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不但讓佛教復興,起死回生,對於兩岸和平發展有著極大的貢獻。 研討會負責人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程恭讓教授表示,星雲大師所推動的人間佛教各種理念建構工作及諸多實踐運作,堪稱當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思想創新、體制創新與實踐創新,為此,特別召開研討會,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建構、佛光山人間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佛光全球拓展中的文化適應等問題,展開深入細緻的檢視。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中,邀請兩岸知名佛教學者,有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鄧子.....
人間佛教學第四堂課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為本」的本質。星雲大師對人間佛的定義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入世重於出世;大眾重於個人;度生重於度死;生活重於生死」。人間佛教在生活中要「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目標是「實現人間的和平、幸福和繁榮。」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帶動當今佛教的發展,蔚為指標。 《法華經》記載佛陀出世在世間,「一大事因緣」是為了讓眾生能夠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是佛陀救渡眾生的大慈悲心。《法華經》提倡比丘和菩薩教團融合,授記一切眾生皆本具佛性,闡發契理、契機的教義,最佳詮釋了人間佛教「傳統為本,現代為用」,再現佛教對人心之淨化的緣由。 永本法師從學術考究,發掘佛陀度化眾生之精神。從教義探討有關「.....
忠孝仁愛 信義和平
忠孝仁愛 信義和平 Loyalty, Filial Devotion,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and Peace.
《佛說孛經》的政治管理學
佛教也談政治嗎?佛教並不是政治,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佛教是淨化社會人心。當初佛陀在印度,雖有許多的國王、大臣來請教佛陀關於國事的問題,但是佛陀都以佛法的仁慈、和平、慈悲、教育、和諧來對答,他從不涉及對立、暴力、鬥爭等事。所以後來在佛教裡面,也有一些經典,出現過一些關於佛教論政的問題,正如太虛大師所說:「佛教是問政不干治。」這也是當今的佛教徒應該要注意的。佛教對於政治的立場是,誰當家作主便擁護誰,佛教雖然愛國但是不參與政治,不和政治對立,這是應該要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