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誠與不二——儒佛精神哲學的參會
作為東方哲學的兩個重要分支,中國的儒家和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都在精神哲學上提供了對終極性「一」的思考。從「此在」世界的角度看,儒家之「誠」和佛教之「不二」提供了一個充實飽滿的秩序世界,這個秩序的建立整全性地把握了精神本體的絕對性和「此在」的相對性,由此建立「此在」奮進的意義,在有限性中建立了無限的追求的可能。這種追求因為東方內斂的精神走向,極少外顯為對物質的占有和對外在欲望衝突的設定和解決。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儒、佛傳統文化的資源,可以為重新定義人之所以為人的當代人文價值提供綿綿不絕的滋養。這個特質在外向發展的思辨哲學和分別智慧中,只會得到南轅北轍的結果。
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從佛教戒制變化看中國佛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
佛教文化從印度進入中國,不僅能夠在中華民族中生根發芽,而且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一方面得益於中國本土文化的開放與包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佛教文化具足了方便智慧的特性。在佛教傳播的過程中,如何通過變通適應不同地域和不同時代,又能保持純正的佛陀智慧並得以廣泛傳播,是佛教產生兩千多年來始終必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佛陀時代制戒至佛滅、中國佛教乃至現今人間佛教之制戒,探討佛教只有依著「以變應世,以不變度眾」的發心,才能在保證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下,弘揚佛法,度化更多眾生。
人間佛教的入世參與
傳統社會,對於「欲望」,總抱持一種負面態度。鼓勵理性生活,反對放縱情欲,視享樂為罪惡,主張禁欲,是大部分傳統宗教的價值觀。「存天理、去人欲」是大部分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在一個資源有限、生產力有限的社會中,享樂意味剝奪其他人生存的資源,社會不但不能支持,更會給予譴責。如何克制人的欲望,以實現更崇高的社會價值,是維繫社會正義、社會秩序的重要理念。宗教是社會制度的基礎,也維繫著社會的核心價值,宗教態度影響著社會對「現實」的基本觀解方式,也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化世俗為神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探微
「人間淨土」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宗教理論。星雲大師對於「人間淨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較大的貢献。星雲大師在修行實踐上主張「禪淨共修」,認為人間佛教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間淨土,他的「人間淨土」論強調淨土的心靈化、人間化、社會化和生活化。除了理論上的貢獻外,星雲大師亦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其一生弘法事結晶—「佛光淨土」為建立現代人間淨土提供了一個範本。站在佛教的現代轉型的角度來看,「人間淨土」對於整個中國佛教思想和實踐的現代化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從淨土思想發展史來看,「人間淨土」提供了有別於傳統他方淨土和唯心淨土之外的第三大範式,其殊勝之處在於針對現代性的根本特點,以「化世俗為神聖」的智慧巧妙處理了神聖性與世俗化之間的張力,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聖詩學傳統的系統比較研究——以十六世紀歐洲「韻文詩篇」發展史為例
目前在波希米亞博物館收藏著1501 年出版的第一本捷克文聖詩,其中收錄了88 首詩。這也是自中世紀以來,首次打破拉丁聖詩傳統,以本地方言所編寫的基督教聖詩,堪稱為現代聖詩的肇端,該聖詩於1561 年擴增為744首。馬丁路德有一段廣為學者引用的名言:「上帝親自透過祂的話語﹝聖經﹞與祂的子民交談,祂的子民也以祈禱與歌唱回應祂J ,加爾文就把路德這段話裡的歌唱內容詮釋成舊約聖經裡的〈大衛詩篇) (David Psalter ),並且致力於吟唱完整「韻文詩篇」(英文: Metrical Psalters ’德文: der Reimpsalter ) 加爾文希望有生之年,的0 篇的整部大衛詩篇都能以韻文詩篇配上旋律吟唱。於是展開了精采豐富的歐洲各國「十六世紀韻文詩篇吟唱史」。
佛光山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綜述
2019年7月20日至21日,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了「2019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成功大學、玄奘大學、南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的12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會議共收到12篇論文。
「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2016年12月25日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主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的「2016世界神明聯誼會」,共有宮廟教堂685間3、神祇2,188尊與會,締造「最多宮廟教堂參與」、「最多宗教的佛像神尊聚集」兩項世界紀錄,逾十萬名信眾共同參與盛會。郭書宏〈看人間神明聯誼致融和世界和平契機〉一文亦指出,此活動具有「一、同中存異,神佛同在。二、釋儒道合,中華道統。三、放下本位,和諧尊重。四、有情有義,人神相挺。五、無我利眾,同體共生。六、創舉突破,世界瑰寶」等六點特色,「世界神明聯誼會」實開啟大眾認識台灣宗教信仰所蘊藏的豐富寶礦。
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論壇 學界與宗教界對談
明聯誼會學術論壇 學界與宗教界對談 圖說:論壇下半場,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 人間社記者許引玉攝 「2019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會議論壇」12位學者及12位神明聯誼會幹部展開對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總會長王金平百忙之中特別蒞臨表達關切之意。論壇分兩場進行,分別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有500人參加盛會。 論壇邀請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陳玉女、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系教授李向平、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高級研究院研究員許源泰等學者,與中華傳統宗教總會秘書長陳嘉隆、鍾茂松、楊政達、劉宗澧等幹部,7月21日上午在佛館禮敬大廳2樓五觀堂分享參與世界神明聯誼會學術.....
「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
「人間佛教」這一理念,由太虛大師及其後學揭出於二十世紀初期,在二十世紀後半葉的海峽兩岸蓬勃發展,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二十一世紀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佛光教科書五.宗派概論》),大師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可以預期的未來前景。也正如《佛光教科書》中的精闢總結:「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層次有所不同。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小小戒已不適用於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
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與生活
憂患意識是士人的一個傳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士人對社會獨特的觀察。我們應該發揚這個傳統,社會的進步往往是在於,將問題消滅於萌芽之中,所以中國歷代在社會危難、政治腐敗的時候,首先起來的是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