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永恆的二線一星
一時與長久
一時與長久 Momentary vs Everlasting
跨文化佛法 ―《法華經》父子三喻英、法譯經
傳統觀點認為,由於典籍的神聖性,宗教經典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某些扭曲。這種被稱為「語言正統派」的立場導致了經典的固化,如《古蘭經》就是一個例子,並使得一個全球性的宗教社群儘管內部存在異質性,卻因共同語言而得以團結。教會普遍接受的一種相對務實的語言立場是,為了傳教的使命,翻譯是必要的而 非邪惡的,因為那些翻譯上帝之言的人是受到祝福的,《聖經》亦然。《聖經》被翻譯成多種俗語版本,證明了它們不僅具有宗教價值,還有永恆的文學價值,如尼科洛.馬勒米(Niccolò Malermi)的義大利文《聖經》(1490)、英文的詹姆斯王(King James)欽定本(1611)和法文的路易.賽恭(Louis Segond)版本(1880)。雖然文言文版的《法華經》是從一種印歐語言翻譯而來,而非直接來自梵文,但它因其流暢的散文、優雅的韻文,尤其是胡適於《白話文學史》稱讚為「世界文學裏最美的寓言」,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佛教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義和其他宗教教義有所不同。一般宗教把世界歸於一個主宰者,宇宙萬有的來源都是直線的;而佛教把宇宙萬有歸於緣起法,宇宙人生都是圓形的,所謂「無終始、無內外」。其他宗教的信仰者,都是希望祈求神明賜給他們身體健康、長壽富貴、升官發財、多子多孫等;以希求的心態來訴諸信仰,這是人性的脆弱之處,容易養成迷信、執著、貪心,反而造成精神和心性上的貧乏。而佛教是講究「因緣果報」的宗教,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不但透過智慧的開展,找回自心本性,發掘心裡的能源寶藏,明白一切緣生緣滅等道理,讓自己從愚昧中清醒過來,從束縛中解脫出來,從短暫裡找尋到永恆,建立一個歡喜自在的人生,所以佛教主張:從自己的行為所作,而能獲得自我的解脫。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佛光人工作信條:四給  Working Creed for Buddha’s Light Members: The Four Givings
佛光山僧眾的人間佛教美育研究
星雲大師提出「佛教之美在於追求生命真善美的永恆開展」。以美育視角觀之,佛光山在世界五大洲展開的人間佛教弘法實踐就是「以人間佛教文化化人,以人間佛教之美育人」的「人間佛教美育」。本文以審美人類學與修行人類學為方法,以佛光山僧眾為對象,經探究人間佛教僧眾的美育途徑,包括佛教信仰以立美、身心修行以顯美、人間淨土以薰美、制度禮樂以滲美、歡喜和樂氣氛以育美五個方面。佛光山人間佛教僧才美育對現代僧才培養、中華美育理論建構、民眾「美好生活」的實踐都具有啟示意義。倘若僧眾在具體的美育實踐中更好地掌握文化主體自覺性和開放包容性的關係,使得「美美與共」得以在細微處落實,那麼真善美、神聖性與人間性、理想與實踐、出世與入世、方法與目的都相統一的人間佛教美育必然更具有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