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2017近世東亞佛教的文獻和研究計劃內部工作坊
教的文獻和研究計劃內部工作坊 總述: 佛教研究中心於2017年2月11-14日假日本花園大學,與國際禪學研究所合辦「近世東亞佛教文獻和研究」總計畫內部工作坊,發表前半期研究成果,其中野口敬善教授發表「明末清代仏教の語録・著述とその法系」。 梅謙立教授發表「明清耶穌會和佛教互動的研究文獻收集和研究成果報告」首先介紹了關於許大受背景的三件新史料,接著談明清時期的佛教與天主教在方法與目標上對“受齋”修道持不同觀點的爭論。 金程宇教授發表的「稀見明清僧集文獻及其價值」介紹和發掘稀見明清佛教文獻的版本及其價值,期望能夠為學界開發新的議題與解讀。 林鎮國發表「從明末到江戶的《觀所緣緣論》詮釋:真界、智旭、.....
〈台灣佛教新史〉之七——清代改明鄭園邸為官寺及其倡建人物
清代寺廟分官寺、民廟與會館三類,官方審定通過後准予建設,清代治台初期最有名的三座官建寺院皆與鄭氏三代政權有關,依創建時間序分別為法華寺(原明末遺臣李茂春宅)、大天后宮(原寧靖王朱術桂宅邸)、海會寺(原鄭經北園別館)。 這三座原為官宦宅邸而被改為寺院,自然與鄭氏政權息息相關,清廷為消彌臺民懷思前朝之治理,特於治台初期將這三座宅邸改為道場。有清一代由官方主導建寺者多不勝數。
明代佛教中的《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在明代受到重視,與明代華嚴宗的某種程度的復興有一定關聯。據清代乾隆年間的弘方所著《賢首宗乘》的記載,明朝末年至清初,最活躍的華嚴宗派別是雪浪洪恩一系的活動。雪浪洪恩(1545-1608),同憨山德清一樣,在南京的大報恩寺講授華嚴教理和唯識學,培養了眾多的弟子。當時的文化界領袖錢謙益在提到當時雪浪系的盛況時云「賢首宗派,得法弟子數百人,依法傳教者數千人。無論南北,不復有宗派如此者」。明末華嚴宗的盛況,由此可見一斑。按照《賢首宗乘》的說法,雪浪洪恩門下有巢松慧浸(1566-1621)、一雨通潤(1565-1624)、高原明昱等,之後則是蒼雪讀徹(1586-1656)、汰如明河(1588-1640)等。雖然《賢首宗乘》的記載,具有明顯的宗派意識,不能當成信史來看,但它至少反映了雪浪一系在明末清初的佛教界確實流傳較廣的事實。
中國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
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與明末耶穌會的文學翻譯
與《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星雲大師所著《八大人覺經十講》,是一本小冊子。大師藉此經講說人間佛教及在家佛教的修行宗旨,作為引眾生修行佛法的依據,文字淺顯,意旨清晰明白,是一部學佛的好教材。《八大人覺經》實在是一部小品的佛經,但是討論的著作卻非常豐富。深入近人的著作及古德的疏解,有多不勝數的註解之作。如明末蕅益智旭大師就有《八大人覺經略解》,該文文字簡要,意旨清晰精準,層次分明,邏輯嚴謹,本文討論星雲大師講話的同時,亦一併討論蕅益智旭禪師的註解。
陽明學與明代佛教
本文之目的在探討陽明學與明代佛學的交涉,並論及了理學與佛學的異同. 其全文在架構上則分八段來敘述:一,禪與朱子學之對立:主在討論禪之言「心」與朱子之言「理」的觀點差異. 二. 王陽明之良知說:闡釋以「無是無非」為體質的良知說,乃是通於禪之「無善無惡說」的契機. 三. 禪與王陽明學:言王學所帶動的風潮,促成了明末的佛學復興運動. 四. 凋落的明初佛教界:說明明初的佛教因政治的介入,遂陷入了衰退的局面. 五. 萬歷年間之佛教界與陽明學:論述此時期的佛教復興運動與儒學的合流. 六. 儒佛之爭:探討良知說與佛教心性的論戰. 七. 八. 良知與佛教之結合:由良知對「心」之向內發展與對外的「機能」活潑化,來論述兩者的結合。
明代佛教神聖空間建構—以都城寺院與四大名山為例
明代佛教寺院的興建遍及全國,北京與南京作為明代的首都與留都,城市及周圍有大量寺院,且多得到帝王、官宦及民眾的支持。名山信仰逐漸在明末形成,以四大名山為首的佛教聖地,其寺院修建也長久不息。在寺院興建的過程中,城市、山林、地方社會等逐漸與寺院形成信仰網絡,明代佛教藉此網絡在國家與社會中構建起自身的神聖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