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馬來西亞佛光山推廣人間佛教之觀察
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為馬來西亞佛光山啟建東禪寺進行動土禮,標示人間佛教將正式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及傳揚。在這次歷史性的重要日子裡,星雲大師演講時強調佛教必須:突出它的平凡性,並跟人們的生活打成一片。他說:佛教其實是不離人間的,人間佛教既然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弘揚佛法,也就必須從家庭及信眾本身出發佛教也不一定是非看破紅塵四大皆空不可的,它鼓勵家庭夫妻相親相愛,家長關心子女教育,告訴人們家庭和諧的道理及生活的意義,對現代人及其家庭而言,這尤為需要。
從星雲大師在馬來西亞弘法事蹟探析其人間佛教內涵與開展
星雲大師自1963 年隨中華佛教協會第一次到馬來西亞弘法後,即與這塊土地結下深厚的緣分。爾後至2013 年的五十週年法緣歲月,已到過馬來西亞23 次。本論文嘗試通過星雲大師這五十年來在馬來西亞的弘法言論與活動,探討其如何在異地推展人間佛教,從而審視其「人間佛教概念」的內涵。星雲大師在馬來西亞開展的人間佛教,早期基本上是協助弘法及培訓人才。1990 年代初期,佛光山的組織開始在馬來西亞生根。進入2000 年後,我們見到星雲大師到馬來西亞的活動,幾乎都與馬來西亞佛光山的組織相關。大師在馬來西亞的弘法應當說是非常成功的。
本土化互動―佛光山與馬來西亞宗教界的交流探究
星雲大師在推動佛光山國際化的同時,就注重佛光山在當地社會的本土化發展,而其中一個重要面向便是佛光山與當地社會宗教界的交流互動。佛光山在多元宗教、種族、文化的馬來西亞發展已具相當規模,且與當地宗教界多有互動交流。從星雲大師最早以文字與馬來西亞佛教徒結緣,到現今的馬來西亞佛光山參與推動本土佛教發展,都體現出了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的互動交流。佛光山與馬來西亞本土佛教界在超過半個世紀的互動交流中,呈現出「緊―松―稀」 的前後狀態。另外,馬來西亞以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其他各個宗教也允許發展,因此,馬來西亞佛光山與本土非佛教,尤其是官方宗教的溝通交流,對佛光山更好地融入本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與本土不同傳承佛教之間的互動,及與非佛教之間的交流,是佛光山在馬來西亞落實本土化發展的重要面向;同時開山於台灣的佛光山,跨國發展成為馬來西亞佛光山,這是佛光山從國際化發展到本土化發展的主體性表現。
境外弘化——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
本文旨在探討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化的歷史。星雲大師在1955 年出版的《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廣受馬來西亞民眾歡迎,開啟了佛光山在馬來西亞弘法的契機。之後,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成立了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下轄28 個佛光分會),同時在各地成立了25 個道場,這在台灣往境外弘化的各佛教團體中,顯得非常突出,具有指標意義。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與星雲大師倡導的「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理念完全相應。本文從:星雲大師到馬來西亞弘法、「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協會」與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東禪寺等方面,論述佛光山教團在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道場中,特別要指出的是東禪寺,這裡設有「東禪佛教學院」,是馬來西亞佛教的人文重鎮。據資料顯示,馬來西亞佛光山的活動種類多,可大略分為文化、教育、共修及慈善四大類,每類再細分不同性質的活動,歷年參加活動人次都在百萬以上。凡此,均可呈顯佛光山於馬來西亞的弘化活動,在佛光山教團全球弘法布局中的角色與貢獻。又,台灣佛光山在馬來西亞雖屬「境外弘化」,但由於馬來西亞的多元、混合文化,造就了當地民眾的廣闊胸懷及文化融合力,使得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弘化,可以表現出其「本土化」的特色。
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信眾教育路徑探究
馬來西亞佛光山是海外佛光山道場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積極踐行「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認識到「佛教需要青年」的重要意義,尤為關注接引青年學佛及培養青年佛教人才。通過整理與分析馬來西亞佛光山所開展的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信眾教育活動,總結歸納出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信眾教育的路徑,是以開展各類營團活動而接引中學及大專學生青年為基礎,在此過程中逐步讓青年了解佛教及認識佛光山理念,進而吸納青年加入佛光青年信徒組織;此後便以青年幹部的晉升考核機制條件為指引,培育全面發展的佛光青年信徒人才;而佛教青年人才須輸出服務佛教與社會,才能發揮其人才效用,因此,馬來西亞佛光山積極提供機會輸出佛教青年人才,而推動接引青年學佛,甚至服務社會。即是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信眾教育有接引青年信眾的來源、有教育培養青年信眾的方法,進一步有輸出青年而貢獻佛教及服務社會的路徑,形成了「接引—培育—輸出」的良性循環培養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