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宗密以後の華厳宗
華厳宗の法系は宋代に意図的に作られたものと思われるが、第三祖法蔵、第四祖澄観、第五祖宗密までの華厳宗の系統とその思想については、澄観、宗密が多くの著作を残しているため、研究が進んでいるが、宗密以後の華厳宗についてはほとんど研究されていないといってよい。宋代の長水子や晋水浄源(一〇一一〜一〇八八)については,多少研究もされているが、宋代の華厳学の本格的な研究はこれからといえよう。宋代の華厳学は,唐代の華厳宗の研究のためにも,さらには明代以後近世における中国華厳宗史の研究のためにも重要な地位を占めるものであり,今後の解明が期待される所以である。
人間佛教經世的歷史跌宕與轉折
原始佛教如實體現人間佛教的真義,佛陀在人間成就佛道,發揮慈悲為懷的本色,實踐教化、救濟眾生等社會服務的終生職志。釋迦牟尼佛非神話之超人,而是存在過人世間的歷史人物,同樣面臨過生老病死苦的生命經驗。據文獻所記,佛陀約生於西元前五六○年,位於今日尼泊爾靠近北印度的迦毗羅衛城藍毗尼園,名為喬達摩Gautama(氏族名號‧悉達多名字:夢想成真或達成目標)。釋迦牟尼(Shakyamuni),是指釋迦族的聖人,是對其美好人格的肯定與讚賞。然而隨著釋迦離世時日的久遠,種種的美化與神話因應而生,人間佛陀也逐漸增添眾多神能和超能的色彩,而西元一世紀自有佛像形塑以來,更促使人間佛陀的特質不斷蛻變成殿堂上為人膜拜祈求,並擁有無比超凡能力的超世間之佛。
宗密之後的華嚴宗
有關宋代華嚴宗法脈的探討,從三祖法藏、四祖澄觀、五祖宗密等的華嚴宗系統和思想,因為澄觀和宗密留有許多的著作,所以在研究上可順利進行,宗密以後的華宗因資料短缺,幾乎沒被研究。宋代的長水子和晉水淨源(一〇一一〜一〇八八)這兩位還多少有被研究,而真正要探究宋代的華嚴學,本文可作為開端。宋代的華嚴宗研究,作為承繼唐代的華嚴宗研究以及開啟明代以後一直到近代中國華嚴宗史的研究,估有其相當重要的地位。也期望今後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能漸有進境。
為自己懺悔,為他人懺悔——星雲大師論經懺佛事
經懺佛事是中國漢傳佛教的小傳統,是佛教深入民間的形式。但是在明代以後,經懺佛事出現了諸多的弊端:商業化的觀念損害了佛教教義的服務性與無價性,經懺佛事損害了僧才的人格與素質,同時也使佛教被誤解成度死的宗教。星雲大師認為經懺佛事無異於一場無形的法難,給予其以堅決的、有力的批判,同時,仍在其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體系中為其保留一席之地,認為其有殊勝的功德。大師還大大擴大了能懺之方法與所懺之內容。
論明代佛教孝道觀—以《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為例
陽明學與明代佛教
本文之目的在探討陽明學與明代佛學的交涉,並論及了理學與佛學的異同. 其全文在架構上則分八段來敘述:一,禪與朱子學之對立:主在討論禪之言「心」與朱子之言「理」的觀點差異. 二. 王陽明之良知說:闡釋以「無是無非」為體質的良知說,乃是通於禪之「無善無惡說」的契機. 三. 禪與王陽明學:言王學所帶動的風潮,促成了明末的佛學復興運動. 四. 凋落的明初佛教界:說明明初的佛教因政治的介入,遂陷入了衰退的局面. 五. 萬歷年間之佛教界與陽明學:論述此時期的佛教復興運動與儒學的合流. 六. 儒佛之爭:探討良知說與佛教心性的論戰. 七. 八. 良知與佛教之結合:由良知對「心」之向內發展與對外的「機能」活潑化,來論述兩者的結合。
明代佛教神聖空間建構—以都城寺院與四大名山為例
明代佛教寺院的興建遍及全國,北京與南京作為明代的首都與留都,城市及周圍有大量寺院,且多得到帝王、官宦及民眾的支持。名山信仰逐漸在明末形成,以四大名山為首的佛教聖地,其寺院修建也長久不息。在寺院興建的過程中,城市、山林、地方社會等逐漸與寺院形成信仰網絡,明代佛教藉此網絡在國家與社會中構建起自身的神聖空間。
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心得
佛光山星雲大師一生做了無數弘揚佛法的事業,尤其是,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智慧法語,他所撰寫的《佛光菜根譚》,仿照明代洪應明《菜根譚》的形式,提供世人智慧的法寶。明代《菜根譚》以儒道智慧為主,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加上了佛教的智慧;前者以服務的人生觀道盡處事的技巧,後者以般若智、菩提心述說成佛的智慧。然因星雲大師不以佛法高人,不談鬼變神通,所說竟與《菜根譚》表面上無大差別。其實,在大乘佛法之中,入世與出世本就不予分別,都是菩薩淨土以及成佛道場,閱讀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理解之、詮釋之、分享之,正是自己成長與結緣大眾的美事。
實相體認與實踐轉向—憨山大師與星雲大師認識內外教關係研究
德清與星雲大師同為臨濟法脈,都有著殊勝的人生經歷,以及各自面對著明代與現當代不同的三教、多教的內外教關係環境。這樣的背景緣起催生了德清與星雲大師認識內外教關係上的邏輯有同有異,這主要體現在五乘教乘觀與心性論基礎上認識內外教的邏輯異同。但二大師均有著對內外教認識轉化為對內外教作為諸法現象之一背後實相的認識,以及在認識內外教關係過程中所強調的對當下現實實踐的關注。這些都是德清與星雲大師面對不同環境,在各自時代契機契理地表達,是傳統中國佛教與現代人間佛教間繼承發展關係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