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The Process of Modernizing Buddhism: Two Thousand Years of Rise and Fall in Human History
When Buddhism was transmitted into China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during the time of the Han Dynasty, Daoist ritual techniques and arts for achieving immortality were prevalent. As Chinese Republican-period scholar Tang Yongtong pointed out: During the Han period, other than the major rituals of worshipping heaven, earth, mountains, and rivers, there were many other types of sacrificial worship. Prior to the Qin Dynasty, there was already the belief that one must perform specific Daoist ritual techniques and arts in order evoke higher spiritual powers.
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西元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
就佛教而言,「昔日文化之為友為敵,唯儒與道;今則文化之新友新敵,將加入西方之宗教、哲學、科學。處非常之變,而晚唐來之傳統佛教者,一仍舊貫,無動於心,真難乎為繼矣!」雖然有晚清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等,熱切地攝受佛學,並且在他們的政治社會改革理想上有所融會發揮,造成所謂「近代佛學復興運動的萌芽」,不過由於晚清知識份子對於如何把佛學應用於政治領域的共識迄未完成,而佛學對那些中國知識份子而言,只不過是達到(救國建國)目的的工具,所以這一次復興運動的萌芽只是一個「浪漫的插曲」罷了。必須等到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高唱「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以整僧,「今菩薩行」已入世,才為新時代的佛教改革運動樹立方針、奠定規模。如果要探究民國時代的佛教現代化歷程,恐怕也只能繞著太虛大師的志業來談。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淨土信仰—以星雲大師淨土觀為中心
中國佛教的現代性變遷伴隨著西學東漸而展開,以「人本化」、「理性化」和「世俗化」為最顯著的特質。漢傳佛教思想脈絡的繼承,一方面體現在內部自我批判;另一方面則體現在與現代社會連繫逐漸緊密。無論是提倡「現代化」,還是回歸「原始教義」,都必須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結合中國佛教自身特點而展開。 近代以來興起的人間佛教思潮,既是佛教順應時代所作出的變革,溯其思想源頭也可說是繼承佛陀本懷,在遵循「契理、契機」和「與時俱進」的前提下,結合中國傳統思想之精髓,在滿足大眾對佛法需要的同時,又從側面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對佛教現代化提供理論依據。近現代以來,對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與實踐最為徹底的,當屬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以「人本」為出發點,審視佛教自身弊病,從社會實際和人心需求出發,結合「傳統」與「現代」、「修學」及「生活」,開創佛光事業,弘法遍布五大洲,涉及慈善、醫療、教育、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可說是人間佛教思想實踐的楷模,人間淨土建設的先驅。星雲大師尤其關注人間淨土思想對佛光淨土建設方面的指導,重視將他方淨土在人間落實,其所形成的以佛、法、僧三寶為核心的現代僧團,無疑是將淨土思想詮釋最好的一個典範,不僅為淨土宗現代轉型作出最佳範例,而且對漢傳佛教現代化弘化模式的開展,有一定的借鑑作用。所以對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進行研究,其意義就突顯出來,只有深刻理解星雲大師的淨土思想,釐清人間淨土與他方淨土的關係,人間淨土與人間佛教的關係,才能夠更好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實質內涵,和星雲大師建設佛光淨土的終極導向。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 ─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域,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貼近民眾生活化的日常,從中體現出「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其空間形態適應社會,融合現代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寺院空間景觀,在道路規劃、建築布局風格、藝術裝飾方面都有突出表現。總體來看,江蘇宜興大覺寺呈現出從建築形式單一、神明信仰空間、封閉威嚴的宗教場所走向空間設計多元、文化交流場域、開放共用的生活場域演變的特徵。同時,其具有傳播佛教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日益深化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思想;在演變過程中蘊含著佛教弘法模式的不斷轉變。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實踐
由於「人間佛教」已經不僅是一種學術思潮,而且是改善人生和造福社會的行動,也是具有國際影響的佛教現代化的轉型實踐。而今人間佛教回傳印度,不僅是實現星雲大師「法水長流五大洲」願景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為更多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實踐,提供寶貴的經驗。本文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是印度佛教復興的一個組成部分,還是中國佛教國際化的一個部分。並說明人間佛教屬於「中國化」的現代漢傳佛教,與現存的印度佛教在佛典、儀式、融和性、寺廟建設和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區別。最後,希望能以佛光山的國際弘法經驗,為更多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實踐,提供經驗和借鑑。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佛教現代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內容。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佛教現代化運動改變了傳統佛教界的諸多弊端,有效地推動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轉型。這一「佛教現代化」的實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把與大眾生活疏離的傳統佛教,轉變為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佛教信仰。把傳統佛教中深奧難解的法義進行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詮釋,改變了傳統佛教多集中於精英人士的局面,使佛教教化通俗化,而為大眾所接受。改變了傳統佛教較為局限的教育辦學方式,形成開放性、現代性的新型佛教教育模式。對於傳統佛教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宣導男女平權的理念並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佛教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順利傳播和產生影響提供了卓有成效探索。
「同體與共生」在佛光山價值體系中的位階——以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為基礎的研究
佛光山對於當今社會的問題一直有著積極地關注。佛光山在踐行人間佛教時所採取的精神主旨與實踐原則,在《當代人心—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1992-2012)》一書中有著集中的呈現。本文著重研究了佛光山價值系統網絡的內在結構。通過研究可知,佛光山有著明確的價值自覺,其中又以「同體與共生」為其價值體系的根本。佛光山所提出的價值體系,是佛教現代化成功轉型的重要標誌之一,值得進一步研究。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引領示範作用
中國佛教要在社會中發揮全方位的正能量作用,就必須現代化。中國佛教現代化有四個基本的方面,即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現代化、佛教事業發展現代化、佛教管理現代化、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推動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包括:第一、對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認識的提高澄清作用;第二、對佛教組織管理體制的規範完善作用;第三、對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推動提升作用;第四、對佛教事業發展的拓展示範作用。
略談中國現代佛教新舊之爭中的江浙叢林
什麼是人間佛教﹖這是當代佛教界一個見仁見智、眾說紛紜的課題。星雲大師曾多次說過: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人間佛教就是漢傳佛教。佛教產生自印度,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漢傳佛教傳統。清末民初以來,中國佛教走上改革與復興之路,人間佛教就是近現代佛教改革暨佛教現代化運動中出現的新佛教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