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對臨濟禪的現代詮釋與傳承
星雲大師以臨濟子孫,宣導「人間生活禪」,在當代世界範圍內推廣人間佛教。其談禪有殊味,上追釋迦,遠紹慧能,自覺不自覺地確立了心體、本用、破除分別的方法以及般若慧觀的終極追求;重在生、重在人、重在人間、重在現實、重在當下、重在心性、重在綜合與創新;激揚蹈厲,實現了對臨濟宗風的現代詮釋與傳承。
從《清稗類鈔》看清代佛教素食兼談素食在當代發展
《清稗類鈔》作為一本清代掌故的資料彙編,其中記載了較多關於素食的資料,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素食在清代的發展情況,由此我們總結出清代人吃素的幾個原因,論文並進而考察兩類當代素食的情況,一類素食的代表是台灣的佛光山及其滴水坊,另一類素食的代表則是坊間的各類素食,以仿葷菜品為特徵,說明傳統素食在現代的發展。
第四章 從天台智顗到佛光星雲的暢佛本懷(代結論)
親切慈悲音,當代獅子吼——聆聽星雲大師《阿彌陀經》開示的所感所思
星雲大師在雲湖書院的這次開示是從講述自己的出家因緣及在台灣創辦佛光山的經歷開始,大師以一貫家常式的語調娓娓道來,極為親切。接著大師引導我們要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在大師看來,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並無區別。正如大師常言,佛出生在人間、成佛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在人間的教化,因此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正因基於這樣的理解,大師對「人間佛教」才提出了著名的當代詮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楊文會與近代佛教復興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學嬗變、西學東漸的歷史契機中,在思想解放潮流下,佛學的著作和學說引起許多學人的興趣,從而形成佛學復興的思潮。這一時 期,佛學以經世致用,迎合近世思想理論思維和社會革命的需要為主旨,承繼傳統,適應社會,借鑑西方來闡釋自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重塑,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國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近代佛教的復興,是承續傳統,特別是清學傳統,在社會歷史深刻變化、西學東漸的的情況下發生的。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學術的內在理路和西學影響的複雜歷程。充分認識 和闡述佛教復興這一現象是全面深入理解近代文化傳統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設民族新文化必須注意的文化遺產。 楊文會(一八三七-一九一一)是近代佛教復興的中流砥柱之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身上匯聚了近代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 本文試從中西交流和文化變革的歷史背景中,以楊文會為個案,通過對其佛學思想、佛教活動的闡述,評析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並試圖揭示近代佛學與新文化之間的 關聯。本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簡單概說近代佛教復興的背景、內在性及其時代精神與特色。第二部份具體評述楊文會佛學思想、復興佛教活動及其影響與地位。第三部份結語,總述楊文會復興佛教的時代精神及其在近代佛教復興中的地位與影響,並從中評析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及其在近代學術變化、建設民族新文化中的作用。
佛陀本懷與現代文明精神——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2018年12月到佛光山參加會議,得到星雲大師的新著《佛法真義》三大冊,而且有幸見到大師本人,真是喜出望外,令人興奮!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旗手,為弘法利生和佛教改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師以九二高齡撰寫此書,講述自己的修行經驗,以及對佛法、對人生的看法,字字句句發自肺腑,字裡行間表現的都是他對佛陀本懷的追求,對佛教命運的關切,對眾生的愛護和期望,真是慈悲心深,老婆心切。
《佛法真義》的現代意義
《佛法真義》三冊是星雲大師於2018 年最新力作,第1 冊「佛法義理」,第二冊「佛學思想」,第三冊「佛教常識與佛門行事」,全書共300個主題,幾乎涵蓋了佛教一切法。本書出版的目的,與星雲大師長久以來推動正確理解「人間佛教」的目標與方向一脈相承。
當代日本佛教的現狀及課題—以曹洞宗的地方寺院為例
《佛光山清規》的歷史價值與時代意義
漢傳佛教能夠綿延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漢傳佛教能夠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與時俱進,不斷地進行自我革新與發展。佛教作為一個龐大而鬆散的社會文化組織,是由成千上萬座佛教寺院、精舍和居士林等各種組織共同構成,如果沒有一套合理完善的組織管理制度,各種佛教組織能夠持續運行則是無法想像的,或者說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佛教而言,管理制度是佛教組織存續和運行的前提,也是佛教文化得以存續和發展的基本保障。「清規戒律」就是中國漢傳佛教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套組織管理制度。
涵攝妙理 契合當代眾生根機
收錄在《星雲大師全集‧ 星雲講經3》的〈法華經大意〉,共分五個部分:《法華經》的輪廓、《法華經》的思想內容、《法華經》的方便法門、《法華經》的人間思想以及《附錄》。在不多的篇幅中,賅攝《法華經》二十八品大意,特為暢演「唯一佛乘」究竟諦理。大師所述,可謂古來關於《法華經》講釋篇幅最為短小之著作,而言簡意賅,涵攝妙理,復有時代高度,契合當代眾生根機。若非對佛陀教義體悟甚深,體之於心而見之於行,斷不易為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