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清稗類鈔》看清代佛教素食兼談素食在當代發展
《清稗類鈔》作為一本清代掌故的資料彙編,其中記載了較多關於素食的資料,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素食在清代的發展情況,由此我們總結出清代人吃素的幾個原因,論文並進而考察兩類當代素食的情況,一類素食的代表是台灣的佛光山及其滴水坊,另一類素食的代表則是坊間的各類素食,以仿葷菜品為特徵,說明傳統素食在現代的發展。
第四章 從天台智顗到佛光星雲的暢佛本懷(代結論)
親切慈悲音,當代獅子吼——聆聽星雲大師《阿彌陀經》開示的所感所思
星雲大師在雲湖書院的這次開示是從講述自己的出家因緣及在台灣創辦佛光山的經歷開始,大師以一貫家常式的語調娓娓道來,極為親切。接著大師引導我們要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在大師看來,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並無區別。正如大師常言,佛出生在人間、成佛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在人間的教化,因此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正因基於這樣的理解,大師對「人間佛教」才提出了著名的當代詮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陀本懷與現代文明精神——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2018年12月到佛光山參加會議,得到星雲大師的新著《佛法真義》三大冊,而且有幸見到大師本人,真是喜出望外,令人興奮!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旗手,為弘法利生和佛教改革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大師以九二高齡撰寫此書,講述自己的修行經驗,以及對佛法、對人生的看法,字字句句發自肺腑,字裡行間表現的都是他對佛陀本懷的追求,對佛教命運的關切,對眾生的愛護和期望,真是慈悲心深,老婆心切。
《佛法真義》的現代意義
《佛法真義》三冊是星雲大師於2018 年最新力作,第1 冊「佛法義理」,第二冊「佛學思想」,第三冊「佛教常識與佛門行事」,全書共300個主題,幾乎涵蓋了佛教一切法。本書出版的目的,與星雲大師長久以來推動正確理解「人間佛教」的目標與方向一脈相承。
涵攝妙理 契合當代眾生根機
收錄在《星雲大師全集‧ 星雲講經3》的〈法華經大意〉,共分五個部分:《法華經》的輪廓、《法華經》的思想內容、《法華經》的方便法門、《法華經》的人間思想以及《附錄》。在不多的篇幅中,賅攝《法華經》二十八品大意,特為暢演「唯一佛乘」究竟諦理。大師所述,可謂古來關於《法華經》講釋篇幅最為短小之著作,而言簡意賅,涵攝妙理,復有時代高度,契合當代眾生根機。若非對佛陀教義體悟甚深,體之於心而見之於行,斷不易為此也。
為當代佛教的佛理詮釋困境探尋出路
從二○○○年《往事百語》中的〈重新估定價值〉,二○一一年《合掌人生》中的〈我的新佛教運動〉,二○一三年《百年佛緣》行佛篇中的〈佛法新解—讓真理還原〉,二○一五年《貧僧有話要說》中的〈我的新佛教改革初步〉、〈我訂定佛教新戒條〉,到二○一七年的《佛法真義》,均可視為大師晚年階段系列發表佛法「新解」之成熟作品的共同風格。
星雲大師文藝思想的現代內涵
星雲大師的文藝思想具有現代內涵,主要體現於提倡積極創作通俗易懂、易於被現代人接受、在現代社會傳播的文藝作品,以電影、電視劇等現代文藝形式為媒介弘揚佛法等方面,對此進行探究,有益於對大師的文藝思想產生根本性認同,為今後文藝發展提供借鑑。
元代禪僧與西藏喇嘛辯論考
十三世紀末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召集下,曾有漢地禪僧與帝師八思巴就禪宗教義,歷史,言詮,公案等問題作出討論,作者指出,這場漢,藏佛教高僧的對話是自八世紀拉薩的吐蕃僧諍以來一場重要的辯論,但當今學者卻甚少對之有所著墨,實則這場辯論對八世紀的僧諍適可作一輔助性的理解。 第一部分,作者自時人鄧文原,賈汝舟,和《元史》的記載中,嘗試勾勒出當時辯論的經過和主題,證明對話的內容為禪僧引用宗密的著作說明禪的定義,修證和層次,最後並獲得八思巴給以「甚深般若」的讚賞,顯現十三世紀禪宗的頓漸理論已漸得成熟的發展,而其理論中的「自心」,「真性」與薩迦派的「唯識」理論相當接近。 第二部分,作者上溯八世紀的吐蕃僧諍,回應某些美日學者自敦煌史料對此場僧諍是否存在的質疑,認為以八思巴對西藏古代史事的熟稔,為何在與漢僧的對話中絲毫未提及八世紀禪宗僧侶摩訶衍在西藏挫敗的往事,反而對禪宗表現極大的讚賞? 作者故推論,八世紀在西藏的僧諍,當是在八思巴後,西藏的史家所杜撰出來的,杜撰的因素,也與八思巴在元廷的成就帶給藏人的自信有關。
陽明學與明代佛教
本文之目的在探討陽明學與明代佛學的交涉,並論及了理學與佛學的異同. 其全文在架構上則分八段來敘述:一,禪與朱子學之對立:主在討論禪之言「心」與朱子之言「理」的觀點差異. 二. 王陽明之良知說:闡釋以「無是無非」為體質的良知說,乃是通於禪之「無善無惡說」的契機. 三. 禪與王陽明學:言王學所帶動的風潮,促成了明末的佛學復興運動. 四. 凋落的明初佛教界:說明明初的佛教因政治的介入,遂陷入了衰退的局面. 五. 萬歷年間之佛教界與陽明學:論述此時期的佛教復興運動與儒學的合流. 六. 儒佛之爭:探討良知說與佛教心性的論戰. 七. 八. 良知與佛教之結合:由良知對「心」之向內發展與對外的「機能」活潑化,來論述兩者的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