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的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的原理與應用
管理學重理智與實效,佛學探究超世間真理,佛教能否運用於經營管理,帶來管理能力提升,是值得探究的跨學科課題。星雲大師深入佛教法義,並有豐富管理經驗,提出以佛教為本的「最高管理學」,論說整合佛學與管理學的理念與方案。他特別標舉「觀音管理」與「彌陀管理」,有其深刻洞察,可為管理界提供啟發。「觀音管理」強調管理者開發智慧、慈悲、勇猛等卓越能力,以做好管理職能;「彌陀管理」關注管理者與全體成員將自身潛能做最適發用,密切統合,達致最高管理成效。兩者具貫通的意義,都在指導管理者提升心靈潛力,晉升到最高管理境界。
祈願的演變發展與反思
祈願從古至今一直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傳統的祈願是人與神之間的一種契約關係,有繁複的儀式和虔誠的信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路祈願開始風靡。網路祈願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祈願本身的神聖性和信仰也逐漸消解,從中不難看出當代人精神價值的喪失。星雲大師的《佛光祈願文》不僅保留了傳統祈願中的「為大眾、國家、世界」的利他精神,更適應了當代人的需求。因此,本文以《佛光祈願文》為依託,思考網路祈願的缺失,是有重要意義的。
真誠的告白,殷殷的叮囑
大師弘法七十餘載,長於筆耕,內容包括講經、談禪、說偈等。講經、談禪、說偈,一直是禪宗大德弘法的主要方式。星雲大師是近當代弘法特別出色、特別奏效、特別善於啟迪人和接引人的一代大德。多年來以文字般若接引了無數大眾,這些好書收錄為《星雲大師全集》,實在是廣大讀者的福報。大師這些傳世佳作,文筆簡潔流暢,內容深入淺出,讓人讀後眼前一亮、大有啟發,是追隨大師實踐人間佛教信眾極多的一個原因。
「身」與「心」的結合―星雲大師體育弘法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強韌心性。星雲大師獨具慧眼,把佛法和體育結合起來,把運動場化身為弘法利生的道場。實驗一,以運動員心理建設系統為依據,為佛光球隊建立「術道兼修」的心理訓練目標。結合佛光特色心理服務進行實驗干預,包括法師開示和靜坐。最後通過自我監控及回饋評價佛光特色心理訓練效果。運動心理學不僅包括競技體育,還包括大眾健身。實驗二,主要探討佛光啦啦隊鍛鍊的心理效應,對光中幸福啦啦隊的26 名隊員進行4 次實驗干預,最後進行實驗前後《自測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回顧自評。本研究發現,佛光特色的心理訓練是「身」與「心」的結合,「術」與「道」的兼修;星雲大師體育弘法通過耳濡目染,薰習三好,以球會友,傳播佛法。星雲大師體育弘法推動全民健身,落實信仰傳承,開闢修行法門,共建五和社會。
歡喜與融合
在我們步上世界舞台的時刻,呈現給世人的必須是一個歡喜的團體,也是一個融和友愛的組織,所以將這次大會的主題定為「歡喜與融和」。 過去,佛教常常給予人們以消極、悲觀、厭世的錯覺,加上深山苦修,導致了佛教的積弱不振。誠然,佛陀慈悲教誡:世間是苦、空、無常,但他同時也指示對法樂喜悅的追求。因此現世悲苦的現象,只是用來指點迷津的教示,佛教的真相是禪悅與法喜。佛教有慈悲喜捨的內容,有利樂人間的聖道,有極樂淨土、琉璃世界的美妙樂悅。凡是在佛法中有體驗證悟的人,總是歡呼著:「法喜!解脫!禪悅!安樂!」在在表現佛教導人歡喜、令人快樂的實情。
自然與生命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眾生老病死生的輪迴、心念生住異滅的遷流、物質成住壞空的變化,不都很自然嗎?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即所謂的「緣起性空」,實際上,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所謂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翻開中外史籍,歷代的帝王,順乎天命人心者昌,逆於天命人心者亡,他們的興衰與自然法則關係密切。吾人的生活也要合乎自然,才能幸福美滿。大家不妨自問:「在金錢的運用上,我能合乎自然,量入為出嗎?在感情的交流上,我能合乎自然,平衡來往嗎?在語言的溝通上,我能合乎自然,顧念對方的需求嗎?在做事的態度上,我能合乎自然,不違事理的原則嗎?」此外,現代人對保育生態、自由民主等方面也都提倡自然。
生命的密碼
人,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有沒有前生?有沒有來世?生命究竟何去何從?這是許多人很想了解的問題。 本文分別就佛教和科學的立場,從體、相、用、理四個層面,來探討生命的奧祕。人,如何因身、口、意的造作,而使生命生生世世流轉不息?生物界中,如何從單一細胞演化到三千萬個物種,卻仍符合佛陀所說的因緣法?人能不能單獨活在世間,不需要別人給予的因緣?在苦樂參半的世間,如何透過修行,達到證悟涅槃?驅使生命輪迴的動力,究竟是什麼?生命的密碼又是哪些要素?
略論星雲大師宗教融和思想
此文闡述1)人間佛教對待宗教(基督教)的基本立場或態度,2)人間佛教對基督教的基本看法,其內容描述了(1) 基督教是「正信」的宗教 (2)基督教是天乘的佛教,從「五教同源」、「五乘佛法」(「五宗教觀」)中作了新的解釋。
平等與和平
今天,舉世紛紜,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這些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此所謂「不平則鳴」。因此我們在「國際佛光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的此刻,提出「平等共尊,和平共榮」來作為大會主題,正是希望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大眾,都能將平等的觀念、和平的福音帶回去,喚起地球人的覺醒與共識。 關於平等的主張,自古有之,但終究未能切中時弊,也無法有效用的解決問題。今日以佛法的「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原則,僅提出四點意見,來說明對平等的看法。
山林寺院和都市寺院
寺院是佛教的主體,因為寺院不但是供養佛法僧三寶的場所,更是薰修戒定慧三學的地方。僧伽是佛教的主導,因為僧伽不但是真理的弘揚者,更是社會的化導師。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寺院的各種設施固然離不開僧伽的規劃,祖師大德們的風範更是活生生的法義,不僅以其言行對當代社會有淨化之功,在戰亂、毀佛的時代,仰仗著他們的慈心悲願,不惜以一己的身命來護法衛教,在安撫眾生心靈的同時,也換取了佛教亙古長存的法身慧命。 佛世時,僧人有「人間比丘」與「蘭若比丘」兩種類型,道場也有「都市寺院」與「山林寺院」兩種型態。近十年來高樓大廈中道場精舍林立,愈來愈多的僧人走向五光十色的塵世,紛紛和社會資源結合,舉辦活動,宣說法義,甚至在公共場所陳述己見,這樣的情況是否合乎佛制?對社會帶來什麼衝擊?對佛教的發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未來將何去何從?……在在都是當今學界與教界討論的重要話題之一。
